社会养老机构为何“发育不良”
目前,中国开始充实居家养老的模式,这就是把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结合起来。一些地方在这方面已进行了很好的探索。
据袁新立介绍,东部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岗位的方式来完善居家养老的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政府相关机构选择中标社区中介公司,这些公司在为老人提供上门照料服务后,最后直接跟政府结算,结算以三方的评估结果为依据,其中以老人满意为主。
“鼓楼这种模式一年只需政府投入300万元,数额不大,可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让老人得到了实惠。” 袁新立说,这种模式将在全国条件成熟的地区加以推广。
居家养老模式虽然“大行其道”,但是社会养老机构在中国仍然显得严重不足。据袁新立介绍,目前中国养老床位只有159万张,只占入住需求量的4%。而且,中国养老机构出现了一个“怪现象”,这就是很多养老机构入住率非常低,而少数养老机构却人满为患。例如,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只有540个床位,可排队等待床位的老人却有1000多人。
“这种状况跟中国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袁新立解释说,中国养老机构的定位是公益性事业,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可是,大多私人财团创办养老机构,看中的却是这个领域蕴藏的巨大商机。于是,在缺少政策扶持的情况下,这些民营养老机构往往很难发展壮大,更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
“政府对养老机构应该作出政策倾斜,努力在公益和市场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这样才能调动企业参与创办养老机构的积极性,目前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具体的解决办法。” 袁新立表示。
资料数据
二十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
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1.44亿,占全国人口的11%。中国成为世界上惟一一个60岁以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根据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的预测,到2020年,60岁以上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16.6%,而到2050年,这个比例将高达28.76%。
2005年,1个中国老年人平均有6.2个劳动力赡养,而到2020年,一个中国老年人将平均只有3.7个劳动力赡养。
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法国老年人口从9%增加到18%用了140年,中国仅用了34年。
中国最早和最晚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中间间隔长达33年。 此外,农村老龄化程度要比城镇高出1.24个百分点,而且这种倒置的状况一直要延迟到2040年。
2005年,中国城乡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达39,546个,平均每个街道(城市基层政权)有1.32个城市老年福利机构。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4.95亿农业人口,老年人参加率达73%。
2006年,中国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只有4600万,国家累计支付的养老金超过了5000亿元。其中,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大约有4000万人,剩下的600万大部分是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退休人员。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