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高蕴的感动和思考
高蕴,23岁,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专业大四学生。这是她与藏区以及“格桑普照”项目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作为一名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已经在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找到工作的高蕴是同龄人眼中的幸运儿和佼佼者。
趁着离走出校园、正式开始工作还有一段时间,高蕴通过家人推荐和朋友介绍应征当上了此次“格桑普照”项目的志愿者。“我的工作主要是拍摄活动花絮、现场协调组织拍摄工作以及对考察地点的情况进行记录。”高蕴说。
五天的行程很快过去,但是此次青海藏区之旅给高蕴带来的却是感动与思考。“当我们来到循化县中心敬老院给老人拍照时,有个85岁的藏族老奶奶拉着摄影师贡吉的手一直不放,后来甚至都哭了。后来听贡吉说,老奶奶是感谢我们这么辛苦地为她们老人家拍照,想请我们去喝酥油茶。”高蕴说。
在高蕴眼中,在当地,无论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还是敬老院的老人,都淳朴得让她感动。“因为地处偏远,尤其是当地的老人,平时很少有机会看见外面过来的年轻人,尤其是当他们得知,这些年轻人是来为他们送照片的,便更加高兴了,很多老人会同我们的志愿者聊天。在我们的团队里,来及拉萨的贡吉是最受欢迎的了。”她说。当然,高蕴也看出了这些老人与孩子们平时很孤独。“尤其是那些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因为身体或者智力上的残疾,他们平时很难有机会在学校之外与人正常的接触。所以,当我们刚刚来到这所学校时,与一些小朋友的沟通还是需要一定时间的。”高蕴说。
通过“格桑普照” 因地制宜开展扶住项目
从2007年便开始从事公益活动的何斌是格桑普照项目的发起人。今年35岁的他对记者表示,在一次进藏区的考察中,他发现当地的人们对于数码相机——这种内地人司空见惯的物品非常好奇。后来才知道,由于藏区海拔高,那里的民居住分散,经济落后,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法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相片。“于是我想到了为他们提供摄影,这样他们可以用照片来纪念亲人和记录美好的时光。”何斌说。他表示,“格桑普照”是藏文化慈善基金在物质上扶助贫困地区的同时,扶助藏区同胞精神生活。
作为对藏区人民精神上的辅助项目,格桑普照的开展无疑带给很多藏区人民在精神生活层面上带来了很多收获。同时,正是因为藏文化慈善基金不断在藏区开展给藏区同胞送照片的活动,才得以切实了解了当地居民的真正需求。这样也就保证了基金给予当地的扶住项目可以因地制宜展开,并且切实帮助到当地的居民。
“通过格桑普照项目,我们发现,在青海和四川的藏区一些地方的养老院院舍修得很好,但是居住在其中的老人却很少,存在着大量的养老院院舍空置现象。通过与当地居民和民政部门的沟通,我们找到了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尽管政府帮助修建了养老院,但是每住进一个老人,在衣食住行以及医疗等方面就给养老院增加了每天至少十元的开支。由于当地经济贫困,民政部门根本无法给所有有需求的老人提供这笔开支,所以,很多房间只能空着,而很多老人也只能等着住进养老院。”何斌说。
发现这些的问题之后,藏文化慈善基金先后对青海省黄南州尖扎县、泽库县,玉树州玉树县,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兴隆县等地的养老院进行了资助。
据悉,格桑普照作为藏文化慈善基金的一个长期项目,计划于今年开展五期。“我们将深入到藏区每一个村庄,用相机为他们带来一笔小小的精神财富。并且,通过格桑普照,切实了解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方面的帮助,因地制宜,制定不同的扶住计划。”何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