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cos圈3年的Naka
原来动漫不止用来看,游戏不仅买来玩,还可以用来扮。来自重庆的21岁女孩小童穿上动画“幸运星”里面的拉拉队装,戴上蓝色的假发,把自己打扮成动画中的一员,跳起拉拉队舞。今年,她将去日本留学,学习有关动漫业的知识,“希望可以参加在日本举行的世界Cosplay大会(World Cosplay Summit)!”小童笑着说。
Cosplay是英语costume(道具)和play(表演)合成的词,还可进一步简称为cos,中文译为“角色扮演”,是指利用服装、饰品、道具及化装等来扮演动漫、游戏、影视中的某些角色,也包括自我原创的造型装扮。从事cos活动的人称为cosplayer或coser,他们大多是年龄在15-25岁左右的青少年动漫爱好者。
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现代社会里,作为动漫文化的附属文化,cos在成为深受青少年动漫迷喜爱的流行文化的同时,也在推动着整个动漫产业的发展。
Cosplay的文化性
在圈外人士来看来,cos是一种既劳民伤财又毫无意义的活动。然而,coser们对cos却怀有极大的热情。除了出于对动漫游戏的兴趣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一活动契合了当前青少年群体的心理需求。在当前成年人所主导的社会里,青少年群体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被忽略或被控制的地位,而cos所蕴含的创造性、反抗性的文化特征充分满足了青少年们的兴趣和自我表达的需要。
“在cos中对服饰道具的加工,对面部化妆的讲究,对表情动作的表现,对照片的艺术处理,对音乐、舞台灯光的选择与设计等等,都需要coser具有一定的审美创造能力。再现角色形象、创造作品情节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小童一边展示自己的cos照片一边说。
“Cos就象小时候玩过家家一样,可以体验到喜欢的角色的处境,感觉很梦幻!”进入cos圈3年的Naka 解释道:“真正的cos并非只是装扮其外在,更主要的是心灵上的互换。在竞争如此激烈的都市社会中,每个人都会因为自己工作或学习上的不顺而承受着各式各样的压力与困惑。如果在此时能抛开这些烦恼,cos出另一个自己,那岂不是对自我精神压力上一种绝大的解放?”
据某师范大学心理学杨教授分析,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化时代中,成人社会施加给青少年们以有形或无形的压力,学校、家庭等社会机构为他们的成长规定了一定的套路和模式,而青少年们往往并不愿意遵从这样的生活,他们对动漫游戏的迷恋表明了快要成年或刚刚成年的他们在潜意识中对成人社会的拒绝。在cos中他们找到了自我实现和认同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