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4日,中国架起世界光谱望远镜之王,工作人员在介绍望远镜部分设备。
具体地说,整个焦面被分成了4000个光纤定位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只小机器手臂。“每只机器手臂都有2个步进电机,就像我们的肩关节和肘关节。”赵永恒解释说,每个机器手臂均拖动着一根光纤,而一个光纤定位单元的半径就是这只手臂的长度。计算机发出指令后,4000个手臂就会快速拖动4000根光纤到指定位置。“焦面的每次定位不是4000根光纤时间的累加而是由4000根中最慢的那个决定。定位一次最慢不会超过10分钟。”有数据显示,仅这一项,就比AAT、SDSS等望远镜都快得多。
LAMOST创下多个“第一”:首次在一块大镜面上同时应用薄变形镜面主动光学技术和拼接镜面主动光学技术(控制镜面面形精度为头发丝的1/3000);首次在世界上实现六角形的主动可变形镜;首次在世界上在一个光学系统中同时采用两块大口径的拼接镜面……也包括成像的焦面上装有高达4000根的可自动定位的光纤。
《LAMOST项目国际评估委员会报告》这样评价:“LAMOST独一无二地结合了为数众多的光纤、大视场以及大口径望远镜几个方面的优势,从而一定能够在下个十年中的光谱巡天方面处于领先的地位。这一设备将使中国天文学家在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天文学等领域获得无与伦比的科学研究机会。”
明年,LAMOST将进入试观测,2011年开始正式观测。在未来LAMOST的使用过程中,巡天设计和观测目标星表由天文学家提出,中国国家天文台成立专门委员会对此协调,以确保大科学项目的资源信息共享。
“这个星表就是给LAMOST的‘生产订单’,它的运行组织将按照此订单进行有序的巡天观测,得到观测数据并加以处理和分析,形成天体光谱的‘数据产品’。”赵永恒说,这些数据产品将依据《LAMOST数据使用政策》提供给国内外天文学家进行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