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世界最大口径大视场光学天文望远镜,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大天区面积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通过国家验收。
耗资2.35亿元人民币、貌似导弹发射架的这座超级望远镜,最高处超过15层楼,由口径3.6米的反射施密特改正镜、口径4.9米的球面主镜和焦面组成光学系统。成像的焦面上装着4000根可自动定位的光纤,连接16台光谱仪实时记录数据。望远镜每次夜间观测1.5小时,最多可获得4000条天体光谱。(王祥摄)
从400年前(1609年)伽利略将望远镜指向宇宙开始,人类的“视界”不停扩大,直至今日。刚刚在6月4日通过国家验收的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目前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LAMOST,将让科学家们看得比以往更广更远。
顾名思义,“LAMOST”含有“最大”的意思,它是从英文“Large Sky Area Multi-Object Fibe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缩写“整合”而成,其中文大名曰“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
“这是重视广度的望远镜,它可以‘巡天’,即用‘普查’的方式大规模观测天体,为天文工作提供大量基本素材。”LAMOST项目总经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北京天文学会理事长赵永恒介绍说,与“哈勃”那种盯紧单个天体、观察细节的望远镜不同(它们主要做成像观测,能够发现新的天体,拍照记录天体的亮度和位置),LAMOST的目的既不是拍照亦非发现新天体,而是要捕获天体的光谱。
来自宇宙的光都不“单纯”。1666年,牛顿用三棱镜分解日光,发现白光是由不同颜色的光混合而成,透镜对不同颜色的光有不同的折射,而由此产生的这些彩虹般的色序就是“光谱”。1859年,德国物理学家古斯塔夫·基尔霍夫发现太阳光谱中有钠元素的燃烧谱线,也就是说星光中蕴含着化学元素的信息。
很显然,这些光谱对科学家研究天体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似乎远比盯着星星的照片“傻看”有用。正如识别生物体基因密码DNA那样,他们也可以从遥远天体光谱中“读”到极其丰富的物理和化学等信息。“星系的距离、构成、分布和运动、速度,恒星的化学组成、温度、压力,等等……通过对光谱的分析、研究,可以推演恒星、银河系乃至宇宙的结构和演化规律。”LAMOST项目科学部负责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体物理中心教授褚耀泉指出。
尽管科学技术步速惊人,但天文学家们还是不得不承认,迄今为止,科学只描述了宇宙的极小部分,“在浩瀚的宇宙中,人类已经认识的普通物质只占4%,所不了解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各占22%和74%。”在美国科学技术委员会提出的新世纪要解决的11个科学难题中,暗物质和暗能量排名头两位。在不少科学家眼里,揭开这两者之谜,将是继哥白尼的“地心说”、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后,人类认识宇宙的另一次飞跃,并有可能引发现代物理学新的革命。而“光谱巡天”是探测暗物质和暗能量的一大重要手段。事实上,要进一步加强对未知宇宙的探测和研究,大量天体光谱的获取成为了关键。“人类研究宇宙,就像蚂蚁研究人一样困难,只有采取‘人口普查’的方式,获取尽可能多的天体样本,才能得出更为准确、完整的科学认知。”褚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