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队员在水下能见度最好时拍到的“南海Ⅰ号”遗留瓷器。 摄影 刘志远
2001年,中国水下考古队又得到香港方面的资助,调查得以继续。当时已经成为中国水下考古中心主任的张威觉得“心里也没谱,过了10多年,谁知道还能不能找到沉船”。茫茫的海面,没有任何参照物,即使有定位海图,张威和队员们在水下探查了一个月还是毫无发现。就在赞助费快用完时,考古队队员崔勇在水下意外摸到了一块凝结物,又在凝结物上找到了一枚青白瓷片。这块小小的瓷片就如同“南海Ⅰ号”的DNA,靠着它,张威兴奋地告诉大家:“我们找到了!”
2002年3月,水下考古队员开始对沉船进行试掘,成果让所有人都很兴奋:在一个面积仅几平方米的小舱内,他们就捞起了6000多件精美绝伦的文物,其中4000多件瓷器完好无损,灿然如新。队员们回忆说,当他们一个接一个、一点点地将几千件宝贝小心翼翼地带到水面上时,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又想大笑,又想哭一场。
整体打捞“南海Ⅰ号”
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的资料,2001年的那次调查采用了旁测声纳和浅地层剖面仪以及GPS卫星定位系统等先进设备,对“南海Ⅰ号”沉船位置进行了精确坐标,并最终确认这条现存长度30.4米、宽9.8米、型深约4米的古船沉没于25米深的海底,船体被1米多厚的淤泥覆盖。勘探资料显示,“南海Ⅰ号”船体保存较好,虽然船的上层建筑已不复存在,但主甲板及其下的船舷、隔舱和支撑结构(如龙骨、船肋等)仍基本完整,船舱内有摆放整齐的精美瓷器和金属制品。据此可以说,“南海Ⅰ号”是迄今为止环中国海区域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沉船,它的发现,对于深化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和推进中国古代航海史、外贸史、造船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I号”的重要价值引起了有关部门及考古专家的高度重视,纷纷要求迅速对其开展考古发掘工作。
然而一个现实的难题摆在了考古队员面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魏峻博士解释说,由于“南海I号”所在海域的海水能见度几乎为零,采用传统的水下考古方法将文物一件件打捞出水,将无法对沉船和船载文物进行准确的测绘和记录,必然会造成不少珍贵文物考古信息的丢失。古沉船在水下浸泡了至少800年,船体非常脆弱,即使船载文物全部打捞出水,对于沉船本身的水下考古打捞也将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掘,使沉船在发掘过程中免遭二次破坏,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协助单位交通部广州打捞局开始就沉船的保护和打捞工作进行磋商,创造性地提出了整体打捞的方案,也就是说,把“南海Ⅰ号”沉船、船载文物以及沉船周围的泥沙按照原状固定在特制的钢箱内,将分散、易碎的文物一体化、一次性吊浮起运,放置到安全、可控的新人工水域中进行发掘和保护。
魏峻介绍说,从2002年开始,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对整体打捞方案进行了4次论证。经过多次修改完善,直到2006年6月,《“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最终获得论证通过。专家们认为这一方案“施工工艺先进、设计合理、切实可行”。国家文物局认可了这一意见,并批准由广东省文化厅组织实施“南海Ⅰ号”的整体打捞工作。2006年12月8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交通部广州打捞局正式签订了“南海Ⅰ号”考古打捞合同。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