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二楼教室里一桌桌金发碧眼的孩子围坐在麻将桌前,一脸认真地讨论着该谁“碰了”该谁“和了”,让人不禁莞尔。连我们的摄影记者也忍不住加入其中,教起他们地道的北京麻将玩法,虽然语言不通,可完全不影响沟通。
“北京植被研究小组”的小研究员们在生物验室里播放了在野外采集标本的DV,认真地讲解对北京植物的调研成果,包括北京与慕尼黑降雨量及气温分析图,通过比较分析了两地植被种类不同的原因。他们甚至到八达岭附近的山上采集了植物标本,归纳出了若干条区分柏树和松树的方法。
“北京溶洞探秘小组”的同学们用巨幅彩色照片布置了化学实验室。原来,他们参观了北京郊区的银狐洞和石花洞两处溶洞后,回来模拟了石灰岩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形成溶洞的过程。烧杯里的小溶洞经过一周时间已经初具雏形了。
“中国周”活动也获得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在成果展示会上家长可自由参观、拍照留念,与子女一起感受中国的魅力。
现任教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亚历山大·韦斯特福先生表示,学校能将“认识中国”列入教学计划让他很高兴。“不少在北京工作的外国人排斥陌生的世界,语言不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于是他们把自己封闭在外国人的圈子里,和中国人接触很少。他们觉得自己只是因为工作才来到这里的过客,大可不必去了解北京、了解中国。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只有渴望了解中国的社会和人民才能在中国干好工作!”
在活动现场,部分德国主妇还叫卖起了自己烤制的饼干蛋糕,手缝小布袋、小花篮等。有关负责人表示,义卖的全部收入都将捐献给“烛光工程”;校园里穿梭着端着小盒子的小朋友们也用清脆的童音鼓励大家“为烛光计划捐款”。
“烛光工程”始创于1998年11月,是一项帮助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贫困教师减轻生活困难、提高其业务素质的民间社会公益事业。自2002年起,该工程就交由北京德国使馆学校负责,因此,为烛光工程筹款已成为德国使馆的传统了。现在,使馆学校的河北友谊学校已盖起了新校舍,安装了全新采暖设备,使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大为改善。此次募捐到的款项将继续用于友谊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
下午5点10分,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博士到场,宣布中国周闭幕晚会正式开始。他在致辞中表示,使馆学校的孩子们很有必要通过“中国周”活动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对孩子们来说这将是毕生难忘的经历。
参加这次闭幕晚会的还有来自河北友谊学校的中国小朋友们,他们与德国小伙伴们一起表演了合唱节目。真挚的微笑跨越了语言和种族的界限,写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晚九时许, “中国周”活动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