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一生有两个孩子,一个杨韬,一个星星雨。两个孩子都先天不足,所以说就注定了我这个妈妈的艰难。--田惠平
1992年,田惠平辞去工作,带儿子来到了北京。次年,她创办的“孤独症儿童启智训练班”在北京西灞河地区一间低矮破旧的房子里迎来了它的第一批成员:六名孤独症儿童和六名幼教老师。同年12月底,“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正式注册成立。
在田惠平的记忆中,最难忘的事情就是搬家。星星雨就像一个流浪的孩子, 一次又一次地漂泊,半年的时间里,共搬了三次家。为了孩子们的治疗和教育,为了家长们殷切的希望,为了心中永不熄灭的信念之光,田惠平倾尽了所有,全身心扑在工作上面。白天,她四处奔波筹集资金,招募老师,寻找场地;入夜,她悉心研读各种孤独症病理书籍,为孩子们设计制定最佳的训练方案。在回忆这段生活时,田惠平说:“矜持和自尊我都有过,可从我成为孤独症儿童母亲这一天起,这些就都远离我了。如果我注定要在今天的社会带着孤独儿童们闯出一条生存的路,那我就必须去承受。”
1994年,香港《南华早报》报道了田惠平的经历,后被美国《读者文摘》(亚洲版)转载,由此,更多的人知道了星星雨举步维艰的发展之路。同年,“加拿大基金”为星星雨提供了价值约163 200元的设备资助,这是星星雨收到的最早的资金支持。渐渐地,一些日本和台湾的专家开始志愿到“星星雨”服务,香港一些民间社团和私人也陆续向“星星雨”捐款,虽然并不能偿付全部支出,却让田惠平感到自己并不孤独。
“我是幸运的”,田惠平说:“这么多年的经历,我最大的感触就是:集体的力量太重要了。若没有大家的支持,没有社会的帮助,我田惠平一个人再努力,也什么事都成不了。我感谢每一个在星星雨工作着和工作过的人。没有他们,就没有星星雨的今天。真的,我由衷地感谢他们。我是个幸运的人。总是有人和我在一起,让我知道,我并不孤独。”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