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开展了规模浩大的植树造林运动。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绿化工人冒着寒风运送银杏树苗。吕文正 摄
中国1月份的雪灾再次敲响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警钟。这场雪灾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极端异常--它不是降在中国本应下雪的北方,而是发生在冬天罕见雪花的南方亚热带地区。
“这是全球气候变暖现象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郑国光说,“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多发的趋势,我们要时刻高度警惕。”
针对气候变暖问题,国际社会已经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直接减排,即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二是间接减排,即通过以森林为主体的生物吸收二氧化碳,将温室气体固定下来,减少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说,虽然根据国际相关条约,中国不承担减排任务,但中国仍在这两个减排方面做出了贡献,特别是在间接减排方面的贡献最大。
然而这场雪灾造成中国大面积森林损害,对全球缓解温室效应来说也是一大损失。
中国森林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
大力发展林业,是缓解气候变暖的重要途径。
祝列克介绍,从1978年开始,中国就开展了规模浩大的植树造林运动。1978年11月,中国政府又决定在中国西部、华北北部、东北西部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这项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生态建设工程延绵4480公里,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建设工程。
1979年,中国决定将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在此后的29年时间里,中国从国家领导人到平民百姓,每年都坚持植树造林。中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占到了世界人工林面积的1/3。中国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护和促进林业的发展。
2001年,中国政府决定,在今后十几年内,投资几千亿元,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
中国森林面积有了很大提高。国家林业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森林资源由1978年的1.34亿公顷增加到了现在的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增加到了18.21%。中国政府决定,到201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将提高到20%。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全球森林资源状况报告,2000~2005年,在全球森林资源继续减少了约5万平方英里的情况下,亚洲反而新增了大约4000平方英里的森林资源,这主要归功于中国森林的增长。
森林面积的增加使得中国每年碳的吸收也在不断增加。祝列克介绍,1990年中国森林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约是4.7亿多吨,现在达到5亿多吨,约占全国温室气体年排放总量的8%以上。
据北京大学的研究结果,中国单位面积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也显著增加,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每公顷吸收固定二氧化碳136.42吨增加到21世纪初的150.47吨。1981年至2000年间,以森林为主体的中国陆地植被碳汇抵消了其同期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6-16.1%。而1980-2006年间,中国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造林和森林经营,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50亿吨。
中国政府除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加快植树造林步伐、提高森林质量外,而且还大力发展沼气、改灶节材,以减少森林资源低值消耗。在过去20多年时间里,中国通过控制毁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达4.3亿吨。
2006年底,来自中国、芬兰、苏格兰及美国等国的6位不同学科的专家共同对全球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进行了评估。一致认为,1999-2005年间中国是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为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态价值。
国内首批碳汇项目实施
2008年2月25日上午,中国绿色碳基金首批碳汇项目实施合同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副司长、国家林业局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气候办)常务副主任李怒云代表国家林业局气候办分别与来自七省(直辖市)的9位项目负责人签署了碳汇造林(为吸收二氧化碳而人工造林)项目实施合同。
根据项目实施合同,中国绿色碳基金将向北京、黑龙江、甘肃等7个省区投资总计2000万元,用于植树造林,林木吸收固定的碳汇归出资方--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所有。
为推动全社会参与植树造林,应对气候变化,2007年7月,中国国家林业局联合有关单位和机构成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该基金是中国绿化基金会的专项基金,旨在通过企业、个人或组织出资造林吸收二氧化碳,并将所造林木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登记在出资方的社会责任账户并予以公布,以此为减缓气候变暖作出贡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先期注资3亿元人民币。
“中国政府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和以积累碳汇为目的的植树造林和森林经营活动。”祝列克说。
除了国内碳汇造林项目,中国和国际社会合作的碳汇造林项目--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项目在广西早已启动,中国国家林业局设立了林业碳汇管理办公室,专门推动林业碳汇项目实施。
该项目开始于2005年2月,是全球第一个被联合国批准的清洁发展机制(CDM)林业碳汇项目。计划造林4000公顷,预期从2006年到2035年净吸收二氧化碳当量超过60万吨。
祝列克介绍,今后中国还要积极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的固碳总量,同时大力提高森林木材质量,增强单位面积森林的固碳功能。“力争用30-50年的时间将中国森林年生长量提高一倍,达到10亿立方米,森林生态系统整体的碳汇功能再增加一倍。”祝列克说。
祝列克介绍,到2010年,中国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国土总面积的16%左右,90%左右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2200万公顷荒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全国50%、约1800万公顷的自然湿地得到较为有效的保护。
版权所有 2000-2009 北京周报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