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在新的形势下,东亚合作出现了新的局面。从全球来看,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战危机、促复苏已成为东亚各国的共识,也是东亚合作新的主题。无论是东盟、10+3还是10+1和中日韩3国的合作,都把克服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复苏放在首位。在危机面前,东亚各国加强团结,合作步伐明显加快,2009 年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果:
首先,东盟合作取得进展,东盟共同体路线图划定。 在2月底于泰国召开的第14届东盟首脑会议上,东盟10国领导人重申在2015年如期建成以安全、经济和社会文化共同体为三大支柱的“东盟共同体”,并签署了《东盟共同体2009--2015年路线图宣言》,为今后7年内该共同体的建设提出了框架、目标和措施。此外还签署了一系列经济合作文件,为在2015年实现货物、服务、投资和熟练工人自由流动的东盟经济共同体目标铺平了道路。不过,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东盟内部的巨大差异,东盟共同体路线图的实施将充满挑战。
其次,东北亚经济合作出现突破性进展。东北亚合作一向是东亚合作中的难点,运转最慢。但自2008年底起,形势发生了有利的变化:12月,第一次单独举行的中日韩领导人会议,首次明确三国伙伴关系定位。2009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达成十项合作倡议。值得注意的是,构成东亚经济重心的中日韩三国合作已正式脱离10+3框架,成为东亚合作中的一个单独机制,这意味着本地区正在出现一个力量强大的、与10+3并行的、新的次区域合作组织。
第三,10+3合作取得多项成果。2009 年10月在泰国召开的第12次东盟与中日韩会议所取得的成果包括:一,批准了10+3财长今年5月在印尼巴厘岛通过的协议,即在年底前实施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并建立一个独立的区域经济监测机构。二,发表了关于粮食安全与生物能源开发合作的声明。三,重申将10+3机制作为实现东亚共同体长期目标的主要载体,由东盟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四,决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密切合作,以确保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成功。
第四,中国与东盟(10+1)合作成果丰硕。今年4月,中国宣布设立总规模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向东盟国家提供150亿美元信贷支持、向东盟欠发达国家提供2.7亿元人民币特别援助等一系列措施和倡议。在10月24日召开的第十二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方倡议制订2011年至2015年《落实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的行动计划》,以推动中国-东盟关系迈上新台阶。鉴于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即将建成,中方提出加强自贸区政策法规培训以及在东盟国家建立经济合作区、保护知识产权、建立统一的动植物进出境检验检疫体系等倡议。此外,中方还宣布“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首期基金10亿美元募资工作已近完成,将加大对中国与东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支持力度。中方还将设立常驻东盟机构,积极推进湄公河次区域开发、中国同东盟东部增长区经济合作以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
第五,第四届东亚峰会成功举办。10月25日,出席本届峰会的东盟10国和中、日、韩、印、澳、新着重讨论了朝鲜半岛去核化、促进金融稳定、共同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推进东亚自贸区建设等问题,16 国成员同意在经济、教育、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加强合作,并 通过了灾害管理声明 。中国承诺将在未来5年向峰会中的发展中国家新增2000 个政府奖学金名额,提供200 个公共管理硕士奖学金名额。
“东亚共同体”引起热议
日本新任首相鸠山由纪夫登台后,先后在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谈(9月21日)中以及在联合国大会演讲(9月24日)中特别提及他的东亚共同体构想,接着日本外务省称将在“未来10 至15 年建成东亚共同体”。10 月,在第二次中日韩首脑会上, 鸠山首相再度推销“东亚共同体”。一时间,“东亚共同体”在世界引起热议,美国对此尤其敏感。
鸠山的构想,其实与前首相小泉的版本并无二致,即都基于"东亚合作不是以地理框架为基础, 而是以价值和利益共享为基础"的理念,要建立包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在内的16 国东亚共同体。鸠山将其作为日本外交政策的核心,表面上欲"脱美入亚",但实际上,一遇到美国就打颤,在是否将美国包括在内的问题上犹豫不决。
鸠山除表示要建“欧盟式东亚共同体”外,他的整个构想缺乏细节。不过,仅就他所提的成员和目标这粗略的两点而言,他的构想也将难以实现。在成员上,一个打破了东亚区域认同的"共同体"很难得到普遍的认可;在目标上,向欧盟看齐,把一个超国家的、高度一体化组织搬到多样性突出、发展水平差异大的东亚,其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虽然在10月召开的第二次中日韩首脑会上,三国同意将东亚共同体作为长远目标,但这并不表明,日本版的东亚共同体已获认可。
中国是最早倡导和支持东亚共同体建设的国家。但是,这是指由10+3 组成的东亚共同体,同时明确反对将西方价值观下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观念强加于该共同体。中国坚持10+3 是东亚合作的主渠道,东亚峰会是开放性的合作论坛。从中可以体会出中国并不认同日本的扩大版东亚共同体概念。
"东亚自由贸易区"道远而任重
在10 月召开的第12 次东盟加中日韩峰会上,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这一静寂多时的倡议再度被提上议事日程。中国建议“稳步推进10+3东亚自贸区建设”,这是非常务实的。12 年来,东亚合作始终以10+3为主渠道,至今已在18个领域中建立了约50 个不同层次的对话机制,再加上东盟已分别与中日韩签署了双边自贸区协定,在此基础上建立10+3 东亚自由贸易区,可谓水到渠成,难度最小,成本最少。但日本仍主张建立层次更高、成员更多的10+6 "东亚全面经济伙伴关系",东盟则主张两种方案并行研究。虽然各国想法不一,但反映出大家都有推动本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愿望。不过,要真正实现东亚自由贸易区构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当前,东亚合作呈现的特点是领域合作较快,而一体化进程较慢。根据两年前出台的《2007-2017年东盟与中日韩合作工作计划》,在剩下的8 年中,东亚合作将朝更加具体、务实的领域合作方向发展,而非“东亚共同体”这样的制度性安排,东亚的一体化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这种状态不会从根本上阻碍东亚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领域和项目的互惠合作,东亚成员将分享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