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浦江畔今昔(库摩夫妇提供)
《北京周报》:自从“影像对比中的毛泽东时代和今日中国”开展之后,很多中国人都认识了你们。您认为您的摄影展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是什么?未来您还会继续致力于用镜头记录中国变迁这一事业吗?
库摩夫妇:我想,我们的摄影展给很多中国观众,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带来的是震撼吧。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前大多数中国家庭是没有照相机的,他们照相的机会也很少。因此,很多以前的生活、以前的城市风貌、以前的他们都已经成为他们脑海里逐渐模糊了。当他们在一个外国记者的摄影展上看见了他们或者他们上一代人的生活,同时还有一张如今的照片做对比,他们就会很震惊。因为我们所关注的,也许正是他们所忽视但却珍贵的。
至于您问到我们将来的打算,我们的答案是:一定会的!中国将来会一如既往地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的焦点。我们也将继续开摄影展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
《北京周报》:马庭,您1976年便来到中国,我想这对于一个德国记者来说,在当时是一个难能可贵的机会。现在这么多年过去了,当您回顾您的职业生涯,这段经历在您的职业生涯中起来怎样的作用?
库摩夫妇:从1976年4月开始,我和玛格丽特密切搜集与中国相关的资料——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到毛泽东和他领导的共产党。我们通过档案馆、各种机构、生活在德国的中国人、和中国有往来的企业等渠道获取了一切可能的信息。拥有了这些知识之后,我们才能在中国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调查、提问和观察。
回国之后,我将搜集到的各种信息整理成了多篇中国报道,不仅如此,中国还成为了我个人生活和记者职业的核心主题。回到德国,我立刻订阅了《北京周报》和月刊《人民画报》。从那以后,我还在《汉堡晨报》上发表和刊登了很多以中国为主题的报道,譬如关于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
当然,我和玛格丽特也就此对中国产生了难以割舍的特殊感情。
《北京周报》:从2008年以来,您二位基本每年都会来中国。在过去的四年里,您经历过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呢?
库摩夫妇:有两件事让我们难以忘怀。第一,我们受邀于2009年10月1日,参观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仪式。那天的阳光让我们印象深刻,因为前一天的夜里还下起了倾盆大雨。后来,我们听说并且在媒体上看到,那天的阳光是借助气象火箭和高科技技术而来的。
还有一件事,就是我们有机会参加了两位中国青年的结婚典礼。这可是我们前所未有的体验和经历!
《北京周报》:今年是中德建交40周年。为纪念这一特殊的年份,您二位有什么新的工作计划?能否透露一些?
库摩夫妇:我们目前正在将新拍摄的作品放在“汉堡-上海缔结友好城市25周年图片展”中,为今年4月在上海的展览做准备。此外,北京有一家出版社对于我们的作品有兴趣,计划和我们合作出版一本画册。当然,细节还在洽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