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Español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专题 转播到腾讯微博 转播到腾讯微博
撒哈拉的过眼烟云
• 2014-10-20 • 来源:中国网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字号:

 

撒哈拉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座只有沙丘和蓝天的永恒炼狱。我们被大漠风光弄得目眩神迷,却没留意它蕴藏的宏大人类历史。往昔的岁月在此留存,由黄沙、岩石、热浪和干燥的大风述说。它在我们耳边低语,讲述往复无常的气候和人类文明的进退。

戴维·马丁利领导着一支学者团队从事“沙漠迁移项目” ,这项工作能将我们带回史前时代。他们是一群时间旅行者,开创了一种审视这片沙漠的全新方式。

在利比亚西南部,一片名为费赞的地区就是撒哈拉搏动的心脏。此地无路可通,充斥着沙海、干涸河道、山岳、高原、绿洲和神秘感。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间,估计曾有10万人在这里过着农耕生活并繁衍壮大,而当地的年降雨量通常不过几厘米,甚至多年滴雨不落。

“这么多人口, ”马丁利说, “对于撒哈拉中央极端干旱的地域而言已经极为难得。 ”

马丁利是莱斯特大学的考古学家,全部心血都倾注在沙漠上。

在费赞,大多数人眼里只见到一片荒漠,而有些人却看到了净土。

马丁利的研究工作一路推进到了奥巴里沙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里分布着许多拥有宝石般色泽的小湖,有些是紫色,有些是橙色——是矿物质和藻类的杰作。干涸紧缩的湖水暗示着往日的地下水位比现在高。尽管很难想象,但在大约20万年前,雨水充沛之时,这里的确有一个面积与英格兰相当的波光粼粼的广阔湖泊——大费赞湖。古老的河道也表明,沙漠中央地带曾有河水经过。

长久以来,气候变化就像撒哈拉的一个开关。旱季时,湖泊缩小,地面仅余下零星植被。随后雨季来临,湖水满溢,部分地区会变成稀树草原。当地的人类社会也曾迅速扩张,如同久旱逢甘霖的植物。每逢多雨时期,人群便繁盛,而当干旱回归,社区就会缩小,甚至土崩瓦解。

乍看之下,撒哈拉仿佛一道屏障,将非洲割裂成两部分。但对于在利比亚生活了千百年的居民来说,它却是一条走廊。黄金、象牙和奴隶通过它从非洲南部运往北部;来自地中海的橄榄油、葡萄酒、玻璃制品则经此运往南部。撒哈拉走廊甚至还可能是我们的祖先离开东非,向世界其他各地开枝散叶时走过的路线之一。很长时间以来,学者都认为早期人类走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到达欧亚大陆的路线,是先沿尼罗河北上,接着要么穿过西奈半岛,要么渡过红海。如今他们正在探讨另一种观点:费赞也许曾是人口迁移长路的一部分,现代人种经由这里到达地中海沿岸,然后穿越西奈。也许人类的祖先正是从东非大裂谷走过这片沙之海,一路走进我们今天的生活的。

加拉曼特文明覆灭1500年后,利比亚政府又开始兴建“大人工河”工程,要以一系列巨型导水管开采撒哈拉沙漠埋藏的古老地下水,让沙漠重获繁荣。抽取的水来自几万年的沉积,都是历次湿润期留下的。受到抽取的影响,地下水位已经开始下降。这项工程预计只可持续50到100年,对于撒哈拉来说,那不过是弹指一挥间。

显然,费赞历史的最后一章还有待续写。

分享到: 更多
今日要闻更多
李克强结束访欧行程 中国亚欧外交更为清晰
国考报名突破26万 1466个职位无人过审
北大前校长谈转基因:已阻碍相关产品造福于民
机构称央行将再次释放流动性
刘奇葆:冀海外中文报纸生动准确介绍中国梦
车改办谈公车改革:必须节约开支是政策底线
杨洁篪访美为元首会晤暖场 克里“家宴”接待
梁振英:中央对特区政府处理“占中”充满信心
十八届四中全会今开幕 专题研究依法治国
法治:制度、机制和文化的有机统一
微画册更多
轨迹
本期我们选择的照片,汇聚成一条轨迹,这些记录标志性历史事件和足以点亮历史之现实细节的影像跨越了几十年,勾勒出了中国瞬息万变的生动轮廓和中国老百姓始终未变的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内质。
专题导航更多

李克强访问欧洲三国

10月9日至17日,李克强总理赴德国主持第三轮中德政府磋商并对德国、俄罗斯、意大利进行正式访问。期间,李克强还参加中俄总理定期会晤,访问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出席亚欧首脑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

今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5周年的纪念日。65年来,中国由积贫积弱不断走向繁荣富强,中国的社会经济、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国际地位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

习近平访问亚洲四国
亚欧新闻媒体论坛
对口援藏二十年
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
视频更多
图片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