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马斯·拉贝 · 2025-11-05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 标签:拉贝与中国;文化 | 打印
| 纠错 |

2025年兰花奖“友好使者奖”获得者,《拉贝与中国》作者、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魏尧摄)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他们的行动和精神照亮至暗时刻。我的祖父约翰·拉贝(1882–1950)就是其中之一。
他是一位德国商人,也是纳粹党成员,于1908年前往中国,后来成为西门子公司在江苏南京的代表。祖父在1937至1938年的南京大屠杀期间拯救了25万中国人,这一人道主义义举使他广受敬仰。
1908年8月2日,约翰·拉贝抵达中国,由此开启了拉贝家族与中国的不解之缘。1937年,面对日军的入侵,已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的祖父,毅然决定留在南京。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在中国生活了30年。如今,这个国家正面临严峻困难,难道我们不该尽力帮助他们吗?至少,我们要救一些人。”与20多位在南京的国际友人一道,他们成立了南京国际安全区,成功拯救了25万平民的生命。他写下的《拉贝日记》,成为揭露日本侵略者暴行的铁证,也是战争之残酷与人性之伟大的见证。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应当向那些为和平与正义而战的人们致敬。
十多年前,《拉贝与中国》首发英文和西班牙文版,当时还没有ISBN号。2024年1月,位于北京的研究出版社出版了《拉贝与中国》中文版。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和家族传记,更是一面映照人性光辉的明镜。
为了确保内容的精准,我细致整理了大量的家族档案和相关文件,这些资料充满了家族情感和深刻的见解。经过十年的努力,我汇编了所有家族档案并完成了这本书。它以其详尽的历史记载、珍贵的档案文献和丰富的插图,重现了拉贝家族四代人与中国跨越一个世纪的交流与友谊,使之成为一部珍贵的家族传记。
本书逐日详细记录了约翰·拉贝与国际友人们在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2月期间,如何建立了4平方公里的国际安全区,如何保护了25万中国人的事实。书中包含了日本侵略者暴行的第一手证据以及难民救济工作的详细情况。全书配有120张历史图片和35万字的注释,为南京大屠杀研究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
本书首次公开了约翰·拉贝1938年返回德国后向阿道夫·希特勒提交的信件内容。它还收录了德国驻华大使魏克德对拉贝的评价,他称拉贝为“人道主义的灯塔”。
这本书不仅呈现了约翰·拉贝的英雄事迹,也展现了多位历史见证者的真实记忆。人物丰富的视角与亲历者的阐释,成为《拉贝与中国》的特色之一。
在第四章“见证历史”中,我列举了包括乔治·费奇、约翰·马吉、明妮·魏特琳和奥斯卡·陶德曼在内的14位国际友人及数位媒体专业人士关于那段特殊历史的记录。尽管这些国际友人有着不同的背景,但他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他们的人生轨迹都以不同的方式与南京,与约翰·拉贝,交织在一起。
第八章“多元演绎”展示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如何通过各种艺术形式纪念约翰·拉贝的人道主义精神。从书籍到歌剧,从绘画到电影,每一部作品都是对我祖父的致敬,也是对那段历史的深刻反思。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共鸣表明,人道主义不分国界,它能超越时空,触动世界不同角落的人们的心灵。
《拉贝与中国》的意义不止于回望历史,更在于展望未来。第十章“命运与共”详细叙述了我如何在全球建立六所约翰·拉贝交流中心以弘扬祖父人道主义精神的故事。这些中心不仅是研究和教育的场所,也是促进国际合作、传播和平理想的平台。我已承诺将本书的全部版税收入捐赠给慈善事业,以此传承祖父的精神遗产,承担社会责任感。
《拉贝与中国》的出版,离不开许多人的支持,其中包括来自北京妇产医院的阮祥燕教授和来自北京联合大学的梁怡教授。每一个环节都见证了所有参与者的集体智慧与奉献精神。这部作品是共同努力的成果,提醒我们珍视历史记忆,永远不能忘记和平的价值。
2014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中赞扬道:“中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里,《拉贝与中国》的出版不仅是对历史的见证,也是一种行动的召唤。它激励我们铭记历史,传承人道主义精神。
以史为鉴,修身立德。我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启发,并与我们一同守护这份宝贵的遗产,使其成为照亮后代的前行之光。
本文作者是约翰·拉贝的孙子,2025年兰花奖“友好使者奖”获得者,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
翻译:王若涵
责编:王海荣
|
|
|||||||||||||||
产品专区 |
|
| 合作伙伴: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1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版权所有 2000-2024 北京周报中文网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