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苗苗 · 2024-07-01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中美关系;青年;南京;文化 | 打印
| 纠错 |
“这是我第一次来中国,真实的中国与我想象中的完全不同。中国人民的友好、善良和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国檀香山市议员安德莉亚•图波拉近日在参访南京后对记者说。她用“友谊”一词来总结她在南京的感受,并感慨道:“友谊是一种无形却强大的力量,它引领我们认识、了解和欣赏彼此。”
6月28日至7月1日,来自美国高校、企业的34位青年代表,跟随“国际青年中国行”的脚步走进江苏南京,感知古都历史文脉与赓续创新,以青年朝气和梦想传承中美友好,携手同行,走向联系更加紧密的、可持续的未来。
6月29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淮灯会代表性传承人顾业亮向国际青年介绍秦淮灯彩。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南京拥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人文景观。青年们走进中华门、南京城墙博物馆,触摸历史脉搏,感受文物风神。在秦淮河畔,他们被瑰丽却不俗艳的秦淮灯彩所吸引,亲手将一片片荷花灯的花瓣巧妙地粘合在一起,也拼起了对南京这座城市的初印象。机杼声响,丝线交错。在南京云锦博物馆,青年们欣赏着精致的云锦作品,了解非遗云锦如何为现代中式生活锦上添花。以漆为媒、以扇为纸,水波荡漾间,漆扇呈现出独一无二的图案,开盲盒般的体验让青年们发出阵阵赞叹。
艾奥瓦大学学生莱拉•阿萨迪被云锦艺术深深吸引,她表示,中国悠久的历史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艺术。“我希望将来能再来中国,能够了解更多,不仅仅是关于中国的艺术,还有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
汲古润今,大城励新。在小西湖历史风貌区,国际青年漫步雨中,走进民居院落与百姓热烈交谈,了解共享院落、共生院落改造对民生的改善,感知原居民与新业态共生共荣的南京老城保护样板。
美国杨百翰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大四学生哈利特•帕金森对“修旧如旧”的理念非常感兴趣,“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不仅能留住原居民,更能吸引年轻人的到来,这一点非常棒。”
6月29日,国际青年在南京大学参与小组讨论。
国际青年还走进南京大学,就“全球气候变化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等话题与当地师生展开交流,在对话中增进中美两国青年相互理解与友谊,为中美关系和平发展贡献青春之智。
密歇根大学学生佐伊•乔普拉表示,这场活动和对话对于促进相互理解非常重要。“美中青年之间应该建立更多的联系,一起努力创造更具协作性和更加美好的未来,这真的很酷!”乔普拉参加了做灯笼、扇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体验,他认为这些体验活动真正创造出一种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历史感,帮助参与者了解一个民族和一个文化。
美国艾奥瓦大学老师艾米•查斯坦表示,教育交流合作可以让两国青年相知相近,“高校间可以持续深化交流合作,为促进美中友好作出贡献。”
本次活动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外文局美洲传播中心、南京大学主办。“国际青年中国行”是“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框架下开展的机制化交流活动,旨在通过邀请国际青年到中国各地走访,深化对华了解,增进彼此友谊,促进共同成长。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