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spañol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文化 >> 正文

资深翻译家薛庆国:翻译的价值在于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   2024-03-30  ·   来源:中国网
标签:中国翻译协会;文化
打印
纠错

  中国网3月30日讯(记者 彭子倩)“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翻译的价值体现在促进不同文明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互鉴上。”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学院教授、扎耶德阿拉伯语与伊斯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中东学会副会长薛庆国在接受中国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2024中国翻译协会年会于3月30日至31日在湖南长沙举行,其间将表彰一批在翻译领域作出重要贡献的老、中、青译者。薛庆国和全国各语种的70多位翻译家一起,被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对此殊荣,这位译著等身的教授谦虚地表示:“获得这个称号对我个人来说是很大的鼓励。今后我将继续努力,追随阿语界前辈们的脚步,翻译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在谈到中国译协时,薛庆国说:“近年来,中国译协在推动国内翻译事业发展、加强翻译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提升了国内公众对翻译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优秀译者的关注。此外,中国译协还通过举办丰富的文化交流活动,在进一步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翻译是沟通不同文明的纽带 

  深耕翻译领域四十余载,薛庆国已出版学术著作、教材、译著等近30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和参与了多项与翻译相关的重要课题。2017年,他获得卡塔尔国“谢赫哈马德翻译与国际谅解奖”。在其众多的译著中,他对阿拉伯著名诗人阿多尼斯的译介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功。诗人的首部中文版诗集《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迄今重印了30余次,成为当代外国诗人诗作在我国被广泛接受的一个经典案例。薛庆国还凭借翻译阿多尼斯诗集《风的作品之目录》摘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的文学翻译奖;凭借翻译阿多尼斯的另一部诗集《桂花》荣获第五届袁可嘉诗歌奖的诗歌翻译奖。

  《桂花》是阿多尼斯创作的中国主题诗集。2019年该书中文版出版时,阿多尼斯执意要求在扉页印上“献给薛庆国”,这在中外文学交流史上实属罕见,足见诗人对这位中文译者的高度认可。袁可嘉诗歌奖评委会在给《桂花》的授奖词中这样写道:“薛庆国先生的翻译与阿多尼斯的原创写作几乎是同步的,写与译之间形成了某种深刻契合的、气息相通的内驱力。”

  在薛庆国看来,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转换,更是沟通不同文明的纽带,促进文明间交流互鉴的桥梁。“翻译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他者文化,为我们开拓新的文化视野,还让我们在一个更宏观的坐标轴里去理解我们自身的文化,继而加强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互鉴。”薛庆国说:“让更多的中国人和阿拉伯人了解彼此的思想、文化之美,就是我翻译工作的价值所在。”

  在被问到“怎样才能算是好的文学翻译”时,薛庆国这样回答:“好的翻译,自然要做到忠实,但有时也需要一点‘背叛’。”他解释道,“翻译无疑要忠实传达原作的思想内核,并尽可能传达原作风格的独特性和艺术性,因此忠实是第一位的;但为了给译文披上优雅、得体的外衣,偶尔也少不了来点‘背叛’。这是因为,不应机械地将忠实理解为字字对应,为了追求宏观的整体风格和语言的节奏感、音乐性,有时候对译文作一些文字的增删、句式的变换、乃至比喻的调整,都是必要的。阿多尼斯也是一位译作丰硕的翻译家,他曾幽默地说过:‘翻译就跟谈恋爱一样,有时候为了爱得更深,就需要有一点背叛。’”

 

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是要入脑入心 

  和绝大多数译者同行一样,薛庆国一直积极主动地向阿拉伯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近年来,他和叙利亚学者费拉斯合作翻译的中国传统思想经典《老子》《论语》《孟子》在阿拉伯世界广受好评,被视为阿拉伯世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薛庆国回想起这三部作品的翻译过程,许多场景仍然历历在目。“费拉斯曾在我校工作六年,有一段时间我和费拉斯每周都会在北外专家楼他的寓所见面讨论,逐字斟酌。有时难免争执不下,这时,他的妻子就会出现,也不多说什么,只是给我们添茶倒水,然后笑吟吟地旁听。”薛庆国说,“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最难的是如何处理中国文化独特的术语概念。比如人们常说的‘道’,在阿拉伯语里没有能够表达‘道’在中国文化中丰富而独特意蕴的词汇。我们再三考虑最终选择用音译,同时辅以详尽的注释来传达意思。类似的还有‘仁’‘王道’‘浩然之气’等术语,都让我们费了很多心思。”

  薛庆国告诉记者,在完成翻译后,他又对译文前后修改审校了7次,力求做到对得起经典、经得起评说。对译作细细打磨的背后是薛庆国作为译者的责任心,也是他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感。薛庆国认为,每个译者都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而讲好中国故事,让受众喜闻乐见,让中国故事“入脑入心”才是关键。所以,在讲述时,要以更国际化的视角、更专业的方式、更严谨的态度来做好这项工作。

 

人工智能不能完全取代翻译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横空出世,给翻译行业带来了不确定性,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担心“人工智能是否会最终取代翻译工作者?”

  作为资深翻译,薛庆国同样也注意到了这种焦虑情绪的蔓延。他坦言,新技术正在被运用到越来越多的交际场景中,给翻译行业带来很大的变化与挑战。但在薛庆国看来,人工智能没有人类的情感和价值判断,无法真正解决文明交往过程中的很多问题,因此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抛开语言的层面,薛庆国认为,在全球信息化、智能化日趋加速的今天,中国和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未来的翻译工作绝不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应起到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和加强民心相通的纽带作用。可以预计,低端的中外互译工作和简单的交流沟通正在或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高素质的人才及其从事的富有智慧、知识、创意、情怀、敏感度、亲和力的交流工作,却是人工智能难以取代的。而且,当今各种国际冲突愈演愈烈,不同的族群、国家和文明之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交流、理解、互学互鉴。因此,一个合格的当代人,尤其是文化人,都应该具备跨文化意识。在这个意义上,人人都应该是“翻译”或成为“翻译”。薛庆国寄语年轻一代的翻译工作者:“要热爱,要自信,要精‘译’求精。为了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首先要把外语学得更好、更精,也要更好地了解外国文化和我们自己的文化,甚至了解更为广阔的世界,这样才能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并在更广的坐标中了解中国和阿拉伯世界。”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