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文化 >> 正文

复活鲁班枕:一辈子专注于做好一件事的木匠李文涛

《北京周报》记者 孙旋  ·   2021-03-09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鲁班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
打印
纠错

  一走进李文涛家的院子,就会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古色古香的木制六角亭,看家护院的大狼狗和满地的鸡鸭鹅,露天堆放的各种木材……院子左侧有三间房,第一间是李文涛和老伴儿的生活住房,下一间是宽敞明亮、精心布置的展室,穿过展室则是“车间”。 

  陈列整齐的展室(上)和繁杂零乱的“车间”(下)(《北京周报》记者 尹康摄) 

  1948年出生的李文涛是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靳各寨村的一位农民,虽然已经年逾古稀,但他依然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他的鲁班枕制作技艺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鲁班枕,俗称“瞎掰”,是利用榫卯原理对一整块木板进行加工而做出的一种生活用品,既可以当枕头用,还可以打开当小板凳用。传说,鲁班枕是春秋时期鲁班发明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门手艺都是木匠学徒的“必考科目”,但后来这门手艺渐渐失传,会做它的人越来越少了。 

  李文涛制作的鲁班枕(尹康摄) 

  15岁那年,李文涛在外祖母家第一次见到鲁班枕,立刻被它的精妙结构吸引了。“特别好奇,很想自己动手做。”李文涛这样形容当时的感觉。但苦于缺乏木料和工具,他当时并没有条件尝试制作,但却“把‘瞎掰’的样子深深地刻在了心里。” 

  四年后李文涛拜了个木匠师父,随之有了材料和工具,终于能自己动手复活“瞎掰”了。他按照记忆中的结构反复琢磨,“大概一天一夜的时间吧,就做出来了,只是做了个结构,没有打磨抛光这些程序,但尝试成功了,当时别提有多高兴!”他回忆道。 

  第一次尝试的成功给了李文涛信心,坚信自己可以继续在复原鲁班枕制作技艺的道路上走下去,不过,这条路并不容易。“不挣钱,还得买木料、买工具,往里贴钱。”李文涛的老伴儿这样形容。2005年,李文涛的生活尤其拮据。当时有一对来自北京市区的夫妇想要收购李文涛19岁时做出的第一个鲁班枕。“一开始不舍得,但架不住这对搞收藏的夫妇软磨硬泡,加上自己兜里确实没钱,就卖了。”他说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生活艰辛仍旧初心不改的李文涛终于迎来了“手艺人的春天”。2005年,北京市启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当时的密云县文化馆馆长就找到了李文涛,决定将他的鲁班枕制作技艺申报上去。两年后,该技艺成功入选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和2018年,李文涛又分别被授予市区两级“鲁班枕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 

  这些荣誉一方面给李文涛带来了经费支持,另一方面也给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会做”,还得“会说”。根据《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规定,代表性传承人有开展传承活动并参与公益性宣传、展示、交流等活动的义务。能向人们介绍鲁班枕的文化和制作技艺,李文涛自然高兴。多年来,在当地的学校、社区,经常能看见他的身影。有意思的是,不方便带木料和工具上课的时候,他会用萝卜和水果刀作为教具制作鲁班枕,既安全又生动。2012年,他还带着自己制作的鲁班枕前往韩国参加“韩中民间艺术家文化交流活动”,将中国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介绍给外国友人。 

  如今,做了几十年“瞎掰”,李文涛的技艺已经非常娴熟,但他却说:“反而感觉不会做了。”因为他不满足于只做驾轻就熟的物件:“光做熟练的东西没意思,得琢磨着创新,做点新的东西,这就得费脑筋,所以说常常感觉不会做了。”其实李文涛已经做出了许多新玩意儿:“瞎掰”桌,“瞎掰”椅,“瞎掰”球,琴台,茶案,甚至还有电脑散热器。这些创意都建立在他对榫卯结构的熟练掌握和对“瞎掰”技艺的灵活运用之上。 

  李文涛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瞎掰”椅。(尹康摄) 

  专注、精益、创新,“工匠精神”在李文涛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在被问到为何能一辈子专注于制作鲁班枕时,他笑答:“秘诀就是喜欢。我的心态是自己觉得好玩儿就行,不求回报不求名利,要是求这求那,这事儿就做不成。”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