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报》记者 葛丽君 · 2019-05-27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文明互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文化 | 打印
| 纠错 |
观众在参观中国艺术家徐冰的手绘动画作品《汉字的性格》
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图画。在一个长达近20米的长屏上,观众们观看一幕幕生活场景,逐渐抽象化、线条化,最终成为方块汉字。
中国艺术家徐冰用手绘动画的形式,展示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据作者介绍,作品《汉字的性格》立意来自对著名书法家赵孟頫(1254-1322)作品的观看、分析与想象。
现场意趣盎然。科技用生动鲜活的手段把深刻的中华文化内涵表现出来,让观众更容易看懂,而这正是亚洲数字艺术展的目的。该展览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框架下的重要活动,于5月16日至6月15日期间在北京展出。
据介绍,这是在数字艺术领域,首次以“亚洲”为主题的大型艺术展览。展览共邀请30多位来自中国、土耳其、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等活跃于“亚洲话语”语境的艺术家及亚洲域外的艺术家,通过这些来自不同国家,采用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数字作品,呈现出亚洲文明之间的相生相长,亚洲文化基因的共生共振关系。
“展览体现了艺术家们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反思和回应,立足于各自文化背景的差异,进行充分的交流。通过数字影像、数字交互装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多种不同的融合科技与文化的创新形式,让观众从展览中收获独特的数字体验。” 亚洲数字艺术展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解释道。
他表示,该展览试图构建一个文化与科技的对话平台,体现亚洲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以数字技术等新兴媒介为载体,让古老的亚洲文明呈现新的面貌。
科技实现文化反思后的艺术呈现
“我们举办此次亚洲数字艺术展是希望,来自各个不同研究背景、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们和科学家们在这里相遇,跨过文明的差异、跨越学科的障碍,共同聚焦今天的亚洲、未来的亚洲,开启一次独特而精彩的会面。”范迪安表示。
至于如何界定“亚洲”的含义,主办方给出自己的思考。“最初的时候,我们打算邀请亚洲范围内的艺术家,但后来我们发现,想做的并不只是亚洲文明和亚洲文明之间的交流。” 执行策展人王乃一说。于是,展览还展出了德国、澳大利亚等国艺术家的作品,他们围绕中国汉字、功夫、京剧等元素,以数字艺术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新解读和演绎,体现了中华文明基因对亚洲乃至对世界艺术潮流的影响。
“(因此)我们想在这样的层面上探讨,是不是中国文化对亚洲文化有影响,亚洲文化又对世界文化有影响。我觉得正是出于对东方文化的喜爱,才有了世界范围内艺术家们的这些作品。” 王乃一说。
那么,艺术家如何用科技表达传统文化?
“这是一个全景虚拟现实作品,功夫大师的表演被重新设定和构想。”来自澳大利亚的艺术家邵志飞在展览现场介绍他的作品《功夫可视化》。
他2009年起在香港城市大学任教,对传统武术的动作和招式非常着迷。“我做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相关的艺术工作已经很多年了,我就想,能不能把武术也这样改造一下呢?”于是,邵志飞和同事、学生一起开始针对武术大师的动作进行不同角度的实时捕捉,用数字化、多媒体可视化的角度重新阐释这种传统武术。最终,《功夫可视化》通过六个视角呈现,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点击任意一种,从不同角度观看大师动作中蕴藏的内在动力,感受功夫的美学可视化风格。
工作在香港、活跃于亚欧的德国艺术家托比亚斯·格莱米尔创作了《书法运动视觉》《京剧运动视觉》《功夫运动视觉》,以动态视觉艺术的形式,通过感应追踪设备,撷取书写、表演、运动时的动作、力度及移动,探讨中国书法中的天人合一精神、戏曲表演中服装和动作对人体的重塑,以及功夫哲学等话题,别有新意。
当然,数字艺术展品不可缺少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据北京全电智领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孙可非介绍,作品《共美之卷》将明代绢本之上的青绿山水与新丝绸之路“工笔建筑”(“一带一路”上的各个项目)相融合。画卷采用现代数字科技交互技术,展开讲述每个项目背后的感人故事。最重要的是,观众可以参与互动,点击查看每个项目细节。
沉浸式体验收获大众认可
的确,数字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可以体验和互动。参观者亲自参与到展品中,实时互动,加深感受。
观众正在体验中国台湾艺术家黄心健和美国艺术家萝瑞·安德森的VR艺术作品《沙中房间》
由美国艺术家萝瑞·安德森和我国台湾艺术家黄心健共同创作的VR互动作品《沙中房间》,互动感强烈。据黄心健创作团队的一位成员介绍,“巨大的黑板是一个象征人类记忆的符号,虽然可以不断地擦拭覆写,但旧有的记忆却残留不去。”黑板世界是一个庞大的虚拟空间,由无数巨大黑板构成,宛如一座记忆迷宫。当参观者戴上VR头盔,进入这个“黑板”世界,感觉有如梦境一般,人飘浮在空中,进行随心所欲的自由探索。“主要是为了让参访者可以探索文字与记忆的联结。”
此外,近年来在数字艺术领域的重要作品,如土耳其艺术家勒菲克·安纳多尔的《数据库之梦》、越南艺术家阮初芝淳的《纪念计划》、日本艺术家黑川良一的《反向折叠》等作品,让参观者全方位体验艺术的震撼力。
“普通的观众可能很少接触到数字艺术,这个展览首先可以让大家对数字艺术有一个认知。” 王乃一说。与观众们熟悉的静态陈列展览相比,数字艺术展不仅鲜活生动,还经常需要观众的亲身参与。“他们能进入到作品中,自己就是展览的一部分,这对大家来说是一种新的体验。”
事实上,随着数字化、数字经济等一系列词汇渐渐深入人心,数字艺术已经走入大众视野并获得好评。业内人士指出,数字艺术不是单一行业,而是设计、科技等多元融合的复合型行业。
2019年4月1日,“数字共筑”DA 2019 数字艺术行业峰会在上海举行。会上,黑弓文化品牌总监于博表示,“数字艺术作为媒介正在成为跨行业的新兴交流方式,发展前景令人振奋。” 她认为,博物馆综艺节目《国家宝藏》等受到观众欢迎,证明了新科技美学在潮流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艺术对科技的思考
当艺术需要参观者更深度的互动,在展品面前,参观者不仅仅是体验,更多的是思考。
亚洲数字艺术展第二部分体现了艺术家对科技的探索。中国青年艺术家张画在本次展览中展示了作品《人工直觉》。
这是一个艺术交互装置作品。装置安装在长形如走廊的空间里,当观众通过时,它自然地与观众互动。当观众移动时,人工智能算法通过传感器和电机让装置上的机械触手实时迅速地预测、遮挡人的动向。当观众保持不动时,人工触手在机械电机的驱动下开始不停地抓挠、抽搐。随之,机器变成了一个侵略性生物,一个颤动的藤蔓。
“人工智能算法控制机器,但随机动作又带来一种生命感。”张画表示,这个作品是把拟物的动作和理性的机械放在一起,希望把人的情感和机械的抽搐动作进行比较,进而探讨人类和机器,直觉和理性的联系。
中央美院的研究生梁文华在他的作品《Meeseeks Box》中创造了一个混合着生物、机械,以及虚拟生命体的生态环境。当参观者靠近时,处于一个玻璃箱中的生态系统嗡嗡作响,各个部分开始“紧张的”动起来。
“我试图探索人与各种人造物的关系,同时也是对我们未来生存环境的一种猜想和预测。” 梁文华解释。
“当艺术和科技遇到瓶颈的时候,可以让对方的学科引导自己的艺术创作或科研往前走。这个过程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他与记者分享了他的想法。
然而,在范迪安看来这种结合与思考有更重要的意义。“科技在与文化、艺术的结合中,会朝着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带给人类更美好的生活的方向发展,让文化和科技造福人类。”他说。
看完整个展览,古老的文明可以借助技术换发新的艺术生命力,同时艺术也可以表现未来。“科技与艺术融合,可以解读和展现对于文化的理解、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想象。”范迪安总结到。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