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报》记者 陈姌 · 2016-10-26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印地语;中国;印度;文化 | 打印
| 纠错 |
在很多人眼中,印度并非首次出境旅游或求学的首选目的地。但李亚兰却是个例外。2006年7月19日,时年25岁的她抵达印度马哈施特拉邦第三大城市纳加普尔,正式开启在圣雄甘地国际印地语大学为期一年的留学生涯。
当时距离"7•11"孟买恐怖袭击案仅仅过去一周时间,共有89人在恐袭中遇难,181人受伤。“出发之前,家人和朋友都特别担心我的安全问题,但其实还好,”李亚兰回忆道。
学校坐落在距离纳加普尔一小时车程的瓦尔达,李亚兰是学校招收的首位中国留学生。该校始建于1997年,是印度境内唯一一个以圣雄甘地命名的高等学府,旨在提升并巩固印地语作为印度唯一国语以及国际通用语言的地位。
幸运的是,李亚兰不仅没有在异国他乡感到孤独,反而找到了如家乡般的亲切感。“我的老师、同学和邻居们对我都特别好,”李亚兰说。
摒弃旧观念
李亚兰与印度的渊源始于2003年。当时她被推荐到北京大学攻读研究生课程,并选择了印度语言文化作为专业。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北京大学就开设了相关专业,是国内最早也是唯一一个研究印度的高等学府。毕业后,李亚兰被北京外国语大学聘为讲师,并获得政府资助前往印度留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已于2006年正式开设了印地语专业,并于翌年招生,成为继北京大学之后第二个开设印地语专业的国内高等学府。
出发之前,李亚兰听到的最多的是“印度脏乱差,一定要做好心理准备”的劝诫。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可能因为我会说印地语吧,邻居们从来没拿我当外人。他们喜欢找我拉家常。这种情况跟我在家乡的时候特别像,完全没有任何距离感。”
与此同时,李亚兰发现当地人特别渴望了解中国。例如,在校园偶遇的学生会问她中国妇女是否依然“裹小脚”;住所的保安唯一知道的中国人是李小龙,问她是否也像李小龙一样会中国功夫。“遗憾的是,他们了解中国的渠道太少太有限了。反之也是一样。”李亚兰轻叹道。
起初,李亚兰有些害怕说印地语,因为语法很复杂,容易说错。但邻里之间的日常交往不仅促进了她的口语水平,同时还帮助邻居们对中国有了更感性的认知。
时至今日,李亚兰已到访过印度4次,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我们真的应该抛开成见,因为不了解中国或者印度的历史文化,你就永远不能真正去认识这个国家。我觉得印度确实配得上‘不可思议’这个国家旅游推广的宣传名号,因为它就像个万花筒,你总能看到不同的一面。在我看来,印地语就是了解印度的敲门砖。”
自2007年正式开展印地语教学起,李亚兰总是将自己的感悟毫无保留地与学生们分享,并鼓励他们以国际化的眼光从历史文化角度去研究印度。
王思远是李亚兰2015届的毕业生,出生于新疆哈密。用他自己的话说,选择“完全没听说过的”印地语作为专业“纯属好奇”。然而,印地语复杂的语法让他很有挫败感,甚至一度后悔当初的选择。
大学二年级的公派留学项目使王思远豁然开朗。他选择的学校正是李亚兰当年进修的圣雄甘地国际印地语大学。困扰了他将近一学期的语法问题也在10个月的留学生活中迎刃而解。
与李老师相似,初来乍到的王思远也是羞于开口。“当地人说话语速太快了,一开始我真心不适应。后来发现他们特别喜欢问跟中国有关的问题,我也愿意回答。我不是那种‘读死书’的人,所以书本之外的收获很大!”王思远笑着说,“当你真正到了印度,接触到了印度人,你才会发现这个国家的文化到底是有多丰富,多么的‘不可思议’!”
自诩为美食家的王思远经常在业余时间跟学校食堂的大厨们聊天,学做印度菜:“我买了几本菜谱,想照着学做咖喱,但就是做不出他们的那个味儿。”他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我师傅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人——每次开伙前,他总是不紧不慢地泡上一杯红茶,里面加上很多奶和糖,品完了才开始干活儿。这种‘慢生活’的态度我很欣赏。”
说起印度,国人多半会想到咖喱、瑜伽和宝莱坞。这些在王思远看来只是印度的文化符号,远远不能代表印度的全部文化内涵。“站在泰姬陵前,我是完全被震撼到无语哎!”王思远感叹道,“去留学之前,我可从来没想过印度这个国家能带给我这么多的惊喜。”
目前,王思远正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攻读国际关系的硕士研究生学位,并把印度政治作为研究领域。“印地语的背景使我的研究领域更深入,这是我的优势!”王思远不无骄傲地说。
重塑未来
张少华是王思远的同班同学,目前是北京猎豹科技出品的多语种“News Public”客户端印地语编辑。
与王思远相似,张少华的印地语水平也在留学期间突飞猛进。作为印度教育部直属的中央印地语大学的留学生,张少华参加了校园文创项目,经常到偏远地区采访。
“通过实地采访,我更加了解印度这个国家。说实话,网上那些图片,比如恒河里的宗教仪式或者超载的火车,都不是真实的印度。眼见为实,没去过的话真的理解不了。”张少华说,“每天通过编辑印地语新闻,我也在不断地了解印度。”
新闻报道往往是了解其他国家的最主要渠道。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如何保持对其他国家的报道内容相对平衡是一个共同挑战。“所以我认为媒体同行之间的交流对于促进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特别重要。”张少华说。
张忞煜博士也持相同观点。在北京大学印度语言文学专业求学期间,张博士研究印地语与印度文学长达11年,并曾先后8次访问印度。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学院于2015年成立了亚非地区研究教研室,张博士任讲师。今年9月开始,由他主讲的《研究设计:以重新认识印度为例》成为全校本科生研讨课的课程之一。张博士介绍说,课程的主旨有两个,一是培养学生的学术规范意识和自学能力,尤其是学会独立思考并具备质疑精神;二是了解印度。
“这两方面之所以可以结合起来,正是因为我们对印度的误读可能是最多的,许多刻板印象也是最应当被修正的。因为随着印度国力和中印关系重要性的稳步提升,客观来说,盲目而低水平的‘中印比较’思维定式正在束缚我们全面了解印度,进而导致我们对印度形成种种误读,甚至误判。”张博士解释道。
张博士表示,自己现在的关注点开始转向中印两国人民背后共同的人性。这也是他希望在课堂传达的信息:“我认为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是建立在共同的人性基础之上的。这种观点无损于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反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的意义和功能。” 在张博士看来,中国的大学教育体系对于国际格局的变化很难在第一时间作出调整,而系统的外语训练和人文知识基础却可以让一部分年轻学子在这种滞后趋势被扭转之前系统了解这个国家和他的人民。“比如现在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前线,真正在印度的中国企业工作的员工中,除了技术员工,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印地语专业的毕业生。他们为促进两国间的人文交流贡献了力量。”张博士说。
目前,中国国内已有十余所大学开设了印地语专业。除了已有的俄语和葡萄牙语之外,北京外国语大学还计划开设国内第一个南非祖鲁语和阿非利加语专业,填补中国与南非之间语言文化教学的空白,促进金砖国家间青年人才的交流。
“中印两国都存在着诸多刻板印象和思维定式,语言则有助于消除障碍,”张博士说。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