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文化 >> 正文

别让岁月磨去端午文化的烙印

  ·   2016-06-08  ·   来源:陕西文化网
标签:端午;文化寄托;文化
打印
纠错

  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即将在浓浓粽香中如约而至。这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乡愁”,是无法忘怀、难以割舍的记忆。每到这个时节,谁敢说自己的内心不会时不时泛起端午节的一缕情思、一丝记忆、一件往事、一个念想,父母的、故乡的、儿时的、伙伴的……并因此触动内心最为柔软的神经,给平淡的日子带来温馨温暖的氛围。——这就是节日不可抗拒的魅力。

  端午节起自何时、起源何地,至今仍众说纷纭。新月派代表诗人、学者闻一多先生,就认为端午节是古代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两篇文章中,对此均有独到的见解。但广为认可和接受的一个说法则是“历史人物纪念”说,其中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的《荆楚岁时记》,均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自然,也有人认为是纪念伍子胥和纪念曹娥的。至于时间,西晋《风土记》就有记载,说明端午节至今至少已有两千几百年的历史。

  不难理解,节日起因有异,形式内容也会有所不同。悬“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龙船花),食“五黄”(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雄黄酒),剪“五毒”(蝎子、蛇、蜈蚣、蟾蜍、壁虎),还有包粽子、缠香包……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求的就是祛病除瘟、驱邪禳灾。既与自然节律有关,又与人文历史勾连。而且一个传统节日和一种民间习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立马成型的事情,有一个不断积淀、不断取舍、不断完善及共同认知的过程,是民众共同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取向。就像春节新习俗“看春晚”那样,非得经过几十年的浸淫磨砺,才会渐次接受,肯定不会一步到位。

  但不管怎么说,几千年形成的端午文化,已经在民众内心牢牢扎根。神话也罢、传说也罢,历经千年沧桑,早已成为国人的文化底色和集体认同,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这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人类文明的组成。联合国将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就是因为端午具有的世界影响。

  今天我们纪念端午节,既要关注“假日经济”,尤要注重“文化传承”。首先,它是我们的根脉所系,是中华民族自豪的资本,是我们不同于外族的文化基因。试想,离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打着中国烙印、贴着中国标签的节日,古老的东方文化,不就减弱了璀璨的光芒?

  其次,文化有成风化人的作用,是道德孕育的温床。而德治和法治又是不可偏废的两个轮子,共同推动中国的进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目前很多现实矛盾,都需要借力传统文化加以解决。端午文化、自不待言。

  第三,端午内含爱国、孝道、图腾等文化因子,是社会向善向上的动力,是凝聚团结的要素。无论是两个百年目标,还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都离不开万众一心、齐心协力,都需要传统文化的浇灌,都需要节日文化的滋润。屈原《离骚》中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激励过多少英雄豪杰,就彰显了文化的力量。

  需要看到,人会审丑疲劳也会审美疲劳。心理学告诉我们,当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强度重复呈现的时候,反应就会逐渐减弱,最终产生厌倦心理。人们觉得春节“年味”越来越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端午节也是这样,也需要与时俱进地注入新内容、采取新形式,凸显端午文化的特色。

  在这一方面,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光明网、中国文化网络传播研究会推出的《网络中国节》系列专题,通过一系列网络文化产品,吸引网友广泛参与,做出了有益地探索。湖北秭归县策划举行“中国端午、诗意宜昌——2016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系列主题活动,采用楚文化特色音乐、礼仪、服饰、仪典再现上古楚国祭祀的恢宏场面,举办端午诗会、万人吟诵等多个活动;邀请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传承人进行端午习俗传承展示;邀请台湾屈氏后裔代表和台湾诗人代表进行屈原文化、端午文化交流;还有浙江“2016中国绍兴端午诗会”,都是值得借鉴的做法。总之,一定要把“端午文化”导向“文化端午”,氤氲历史气息、厚植人文情怀、彰显伦理道义、培育爱国精神,摒弃过多的商业元素,这才是端午的本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