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文化 >> 正文

法国汉学家艾田蒲: 一位被遗忘的“中国通”

雅克 傅立叶(法)  ·   2016-05-05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法国;汉学家;艾田蒲;文化
打印
纠错

  近日, 在法国文化中心和法国驻华使馆共同举办的讲座中, 法国作家和文学评论家阿尔诺·维维昂(Arnaud Viviant)和南京大学教授钱林森介绍了法国汉学家艾田蒲(Etiemble)的著作和思想。讲座的题目是“从捍卫法语到捍卫毛主义:追随艾田蒲的脚步,重温一位世纪学者的历程”。

  在法国,艾田蒲是一位被遗忘的学者。艾氏的学术成就堪比伏尔泰、霍尔巴赫或萨德,但是他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汉学家名头并不太响亮。他的学术命运充满了无奈,一辈子笼罩在他的良师益友大作家让·保兰的光环之下。

 

  命运多舛的学者

  艾田蒲出生于1909年。他于1929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法国众多著名学者都出自该校),师从哲学大师杜夫海纳(Mikel Dufrenne)和人种学大师雅克•苏斯戴尔(Jacques Soustelle)。自此他开始对东方文化感到兴趣,后进入东方语言学校学习中文。在获得在大学授课资格后,他得到了Thiers基金会为期三年的奖学金,开始研究汉学。在当时,汉学还属于口传心授的学问。

  1934年,这位年轻的共产主义者与André Malraux和Paul Vaillant–Couturier成立了“中国人民之友”协会。1964年,艾田蒲出版了《我们知道中国吗?》。在书中,他表达了对毛泽东的崇敬之情,对毛泽东思想大加赞赏。

  在法国,毛主义的流行在1974年达到了顶峰。这一年,法国左派杂志《如是》的三位合作者访问中国。1974年,艾田蒲发表了《我的毛泽东思想四十年》一书。

  艾田蒲可以说是个“中国通”,虽然他对中国的了解主要源自书本,但他的思想理性与激情并存。在讲座中,阿尔诺·维维昂向听众播放了一段1958年记者Pierre Dumayet对艾田蒲所做的采访。谈起新中国,艾氏非常激动,他提到了他在一年前对中国进行了7个星期的访问,当时“百花齐放”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这位汉学家对中国的推崇主要是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他的两卷集巨著《中国之欧洲》赞颂了中华文化对欧洲的贡献。此外,他还写了许多有关道教、孔子以及在华耶稣会传教士的学术著作。

  阿尔诺·维维昂也特别提到了艾田蒲在文学方面的贡献。在著名出版商Gaston Gallimard的支持下,艾田蒲发起了对诗人Arthur Rimbaud的研究,并且成为《认识东方》丛书的主编。

  不过就像维维昂指出的那样,艾氏虽然也写小说和诗歌,但是在这方面并没有取得他本人所希望的成就,他一生都被他的偶像——《新法兰西杂志》的负责人、杰出作家让·保兰的光环所笼罩。谈到这两个人的微妙关系,阿尔诺·维维昂说:“对艾田蒲来说,让·保兰就像他的父亲,他从来没有成功地杀死这位父亲,但是后者却成功地杀死了艾田蒲的作家生涯。”

  1964年,艾田蒲发表了《你讲法语吗?》一书。这部捍卫法语地位的著作颇为畅销,艾氏由此成为了公众人物。在书中,艾氏肯定了法语所承载的价值观,但是这些价值观现在已经被人遗忘,他对此深感痛惜。在他的传记《生命的路线》中,这位汉学家提到了他40年代在亚历山大大学的短暂经历,他写道:“在这里,由于法语所承载的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可以在感情上和谐共存,无论是伊斯兰教徒、犹太教徒、基督教徒以及无神论者……”

 

  在华影响

  阿尔诺·维维昂指出,艾田蒲在中国学术界享有“比较文学大师”的美誉。1991年,北京大学成立了中法文学文化交流研究中心。1995年,该机构被命名为艾田蒲中心。

  在当日的讲座中,钱林森教授回顾了他与艾氏作品的第一次接触。他说,他在80年代末期获得了艾氏著作《中国之欧洲》的复印件。“我和一位年轻的同事决定翻译这本书。我给艾田蒲写了一封信,他很快就回复了,并且给我们寄来了该书的原版。当时还是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国翻译出版的外国书籍还非常少。后来我们得到了法国大使馆的支持,他们鼓励我们翻译这部巨著。”

  1995年,《中国之欧洲》中文版正式发行。在钱教授的推动下,艾田蒲被中国比较文学界视为标志性人物。不过在当时艾氏已经退休,健康每况愈下,无法应中国学术界的邀请来华访问,也不能在法国指导来自中国的博士研究生。钱教授虽然在法国任教多年,他却没能与这位汉学家会面,只是通过书信保持联系。“2002年艾田蒲逝世后,北京大学的孟华教授组织了一个纪念性研讨会,当时在学术界颇有影响”。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