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BR America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spañol English 中 文

缂丝:丝织技艺活化石 以梭代笔展技艺

01.jpg 02.jpg 03.jpg 04.jpg 05.jpg 06.jpg 07.jpg 08.jpg 09.jpg 010.jpg
/
  •   制作缂丝织物时,王玉祥老人要架上两副老花镜才可以工作(10月13日摄)。  新华社发(许丛军 摄)

  •   缂丝艺人在宣和缂丝研制所忙碌(10月13日摄)。  新华社发(许丛军 摄)

  •   缂丝艺人赶制的缂丝龙袍局部画面(10月13日摄)。  新华社发(许丛军 摄)

  •   王玉祥整理大家加班加点赶制的缂丝龙袍(10月13日摄)。  新华社发(许丛军 摄)

  •   缂丝艺人在宣和缂丝研制所忙碌(10月13日摄)。  新华社发(许丛军 摄)

  •   王玉祥(左)和缂丝艺人整理加班加点赶制的缂丝龙袍(10月13日摄)。  新华社发(许丛军 摄)

  •   王玉祥老人带领几位缂丝艺人在宣和缂丝研制所忙碌(10月13日摄)。  新华社发(许丛军 摄)

  •   王玉祥在灯下绘制缂丝作品画稿(10月13日摄)。  新华社发(许丛军 摄)

  •   12月7日,缂丝艺人进行缂丝唐卡的制作。  新华社发(许丛军 摄)

  •   12月7日,缂丝艺术传人王玉祥修整已近完工的缂丝作品。  新华社发(许丛军 摄)

  • 01.jpg
  • 02.jpg
  • 03.jpg
  • 04.jpg
  • 05.jpg
  • 06.jpg
  • 07.jpg
  • 08.jpg
  • 09.jpg
  • 010.jpg
  被称为中国丝织品活化石的缂丝,是中国最传统的一种经纬交织的丝织品,它以梭代笔,采用“通经断纬”的丝织技艺织成,有着“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在江苏南通,70岁的缂丝艺术传人王玉祥出生在纺织世家,祖父祖母在清朝时就开设织布作坊。现为宣和缂丝研制所所长的王玉祥从事缂丝制作30多年,在传承缂丝技艺过程中大胆创新,将各种技法融会贯通运用到工艺品上。2010年,由他参与设计制作的汇集七种缂丝工艺于一身的“鸾凤双栖牡丹”被首都博物馆收藏,这是首博首次收藏当代成衣藏品。

  缂丝的工艺流程有10多道工序,织制时先布好整面经线,然后以小梭织纬线,数十种工具和织法交替运用,随时变换不同颜色的丝线,最终让纬线在经线上织就各种花纹,过程繁复而耗时。如今愿意从事缂丝制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为了缂丝传承不“断代”,王玉祥让儿女都从事了这个行业。前段时间,为了赶制中国国际时装周展示的缂丝龙袍、华服,七八个缂丝艺人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才得以完成。

  今年王玉祥收获满满,不仅他本人获得了很多奖项,“南通缂丝技艺”也入选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玉祥还有个建“缂丝博物馆”的愿望,希望有更多年轻人了解缂丝、爱上缂丝。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