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BR America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spañol English 中 文
习语用典 学习时间

飞阅广西——红土地上的农业奇观

01.jpg 02.jpg 03.jpg 04.jpg 05.jpg 06.jpg 07.jpg 08.jpg 09.jpg 010.jpg 011.jpg 012.jpg
/
  •   广西钦州市茅尾海海域内绵延十里的生蚝养殖排(2015年10月21日摄)。钦州是中国著名的蚝苗培育和大蚝生产基地,素有“中国大蚝之乡”的美誉。全国70%的蚝苗产于此,大蚝养殖面积15万亩,年产量20万吨,成为当地人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 摄

     

  •   广西钦州市郊区的虾塘(2015年10月21日摄)。  新华社记者张爱林 摄

  •   广西柳城县马山乡马山村的秋季稻田(2015年11月5日摄)。每年这一时令,艳丽的色彩让这里成为摄影爱好者们的创作乐园。  新华社记者张爱林 摄

  •   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安吉大道旁西津村的菜园(2月12日摄)。“十二五”期间,南宁市扩容加速,为了丰富居民们的菜篮子,来自天南海北的菜农们把城郊的旮旯地利用起来发展蔬菜种植,形成了如今的城边村菜田。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 摄

  •   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丛村的一块“龙卷地”(2月17日摄)。因山弄石多地少并先天缺水,世代居住在这里的瑶族同胞们从弄底开始,用小石块垒出圆形梯田,用于玉米种植,一圈圈的梯田由小到大,依山而上,形成奇特的“龙卷地”景观。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 摄

  •   广西融安县东起乡长丰村的油菜花地(3月7日摄)。每年春季花开,都有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来此观光赏玩。  新华社记者张爱林 摄

  •   广西融安县东起乡长丰村的油菜花地(3月7日摄)。每年春季花开,都有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来此观光赏玩。  新华社记者张爱林 摄

  •   侗族群众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布央茶园采茶(3月26日摄)。位于低山丘陵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群山延绵,平均海拔700米,年平均气温17℃,长年云雾缭绕,非常适宜茶树生长。目前全县茶园面积达16.5万亩,年产干茶超万吨,产值近12亿元人民币。  新华社记者张爱林 摄

     

  •   广西柳江县百朋镇的万亩藕田(3月27日摄)。百朋镇通过产业扶持,莲藕种植面积从20世纪90年代的几十亩扩大到如今的3万多亩,壮观的藕田也成为一个旅游热点。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 摄

     

  •   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坛洛镇香蕉园(4月3日摄)。坛洛镇是广西著名的香蕉之乡,目前香蕉种植面积20多万亩。  新华社记者黄孝邦 摄

  •   广西东兰县武篆镇江平村山中小平原的稻田,月亮河蜿蜒田间(4月13日摄)。  新华社记者张爱林 摄

     

  •   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平安村的梯田(4月20日摄)。龙脊梯田拥有65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初,是当地30多代各族同胞用血汗和生命开发出来的基本农田,以整齐的田块、丰富的线条闻名于世。  新华社记者张爱林 摄

  • 01.jpg
  • 02.jpg
  • 03.jpg
  • 04.jpg
  • 05.jpg
  • 06.jpg
  • 07.jpg
  • 08.jpg
  • 09.jpg
  • 010.jpg
  • 011.jpg
  • 012.jpg
  地处中国南疆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山多地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这块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一直苦苦思索如何保护、利用好有限的土地,用勤劳的双手在大地上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农业奇观,描绘出一幅幅美丽画卷。

  多年来,广西一直谨守田地“红线”,合理利用有限的田地,通过保障发展规划空间、建设用地指标、土地整治项目等措施,建设美丽的现代田园,引发原生态产业生产热潮涌动,为人民带来福祉。广西国土资源厅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广西共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400.26万亩,耕地质量总体提高1-2等,亩均提高粮食产能25公斤以上,已通过验收的1118个土地整治项目,实际新增耕地52.32万亩,惠及1000多万农民。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