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BR America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spañol English 中 文
习语用典 学习时间

大洋科考——印度洋上的青春

01.jpg 02.jpg 03.jpg 04.jpg 05.jpg 06.jpg 07.jpg 08.jpg 09.jpg 010.jpg 011.jpg 012.jpg 013.jpg
/
  •   “向阳红10”科考船离开毛里求斯路易港,队员王汉闯在甲板上与家人通话(4月24日摄)。开出港口不久,电话、网络等信息都将中断,队员们将过上没有网络的生活。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   首席助理黄威在整理记录科研数据的班报(4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   队员林鹏正在地球物理实验室值班,记录多波束数据(4月26日摄)。科考船在科考航行过程中,开启的多波束、浅剖仪等设备可以勘察海底地形地貌。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   队员们在一起包饺子(4月27日摄)。在为期40天左右的科考期间,保证大家的饮食健康和营养均衡很重要。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   科考队员在后甲板上投放可视抓斗,左右两侧分别有两组队员对设备进行止荡(4月28日摄)。当日,“向阳红10”科考船经过四天四夜的行程,来到西南印度洋工作区域,进行第一次可视抓斗投放。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   队员们在地质实验室里描述样本(4月29日摄)。对于获得的每一份样本,将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地质描述,登记颜色、形态、性质等地质信息。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   滕国超在投飞镖(4月30日摄)。科考船为全体科考队员和船员举行飞镖比赛,庆祝“五一”。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   队员们在拉止荡绳,固定可视抓斗(5月1日摄)。当天海况很差,浪高4米左右,风力6-7级,本来计划的作业项目回收天然地震仪设备有风险,决定放弃回收海底地震仪,先开展可以控制的投放可视抓斗的任务。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   队员们在等待科考船靠近浮出海面的海底地震仪,准备回收(5月2日摄)。这一天,科考队员在工作区域顺利回收五台海底地震仪。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   科考队员合力将海底地震仪捞上甲板(5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   队员菅汉超在给大家做关于海底地震和地质构造的学术报告(5月3日摄)。队员们擅长不同的领域,互相之间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拓展科研思路。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   两名队员在驾驶室瞭望,寻找浮出海面的橘红色海底地震仪(5月3日摄)。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   5月4日,科考队员和部分船员们在前甲板合影,庆祝五四青年节。  新华社记者金立旺 摄

  • 01.jpg
  • 02.jpg
  • 03.jpg
  • 04.jpg
  • 05.jpg
  • 06.jpg
  • 07.jpg
  • 08.jpg
  • 09.jpg
  • 010.jpg
  • 011.jpg
  • 012.jpg
  • 013.jpg
  在“向阳红10”科考船上执行大洋科考40航次第4航段科考任务的30多名科考队员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其中“80后”占了八成多。这批队员自4月24日离港以来,迎着风浪,克服困难,开展科考工作,收集和积累科研数据,在广袤的西南印度洋上挥洒着他们的青春。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