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BR America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spañol English 中 文
习语用典 学习时间

大凉山深处的彝族课堂

01.jpg 02.jpg 03.jpg 04.jpg 05.jpg 06.jpg 07.jpg 08.jpg
/
  •   四川大凉山美姑县尔其乡甲拉小学的支教老师孙杰在给孩子们上课(6月20日摄)。而就在半年以前,这个村子尚没有学校,村里孩子几乎全部处于失学状态。“刚来时这里什么都没有,渐渐的有好心人捐来了黑板粉笔、课桌椅、书包文具等,这里才有了学校的样子。”孙杰告诉记者。
  •   四川大凉山美姑县尔其乡甲拉小学放学后,一个彝族孩子在抄写黑板上的学习内容(6月20日摄)。
  •   图为6月21日拍摄的美姑县瓦古乡尼勒觉村小学(拼版照片)。
  •   这是6月21日拍摄的四川大凉山尼勒觉村留守儿童们。
  •   四川大凉山洛俄依甘乡瓦基机村小学的代课老师杜老师在教学生数学(6月24日摄)。该小学每3年招一次生,近半适龄儿童无法及时就学。
  •   在四川大凉山洛俄依甘乡瓦基机村的一户人家,3个孩子趴在地上学习写字(6月24日摄)。
  •   一名志愿者在四川大凉山九口乡绿色希望小学给孩子们发放学习用品(6月25日摄)。
  •   四川大凉山九口乡绿色希望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在写作业(6月25日摄)。
  • 01.jpg
  • 02.jpg
  • 03.jpg
  • 04.jpg
  • 05.jpg
  • 06.jpg
  • 07.jpg
  • 08.jpg
  在四川大凉山生活着200万彝族同胞,其中多数仍保持着千百年来的耕牧传统。2009年,大凉山才完成“普九”任务,时至今日,如何避免教育“着凉”,仍是这片大山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彝家村落分散,保守估计仍有半数村子没有学校,而部分村子虽然有学校,但是招不到老师,往往要三年甚至更久才能招一次生,导致大量适龄儿童失学,甚至外出打工。

  近年来在政府和各界爱心人士的努力下,这一情况正在改善。越来越多的公益活动走进大山,部分村子盖起了学校,迎来了老师,也出现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新华社记者范敏达 摄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