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BR America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spañol English 中 文
习语用典 学习时间

文化沉淀 精神寄托——西藏非遗保护成绩回顾

01.jpg 02.jpg 03.jpg 04.jpg 05.jpg 06.jpg 07.jpg 08.jpg 09.jpg 010.jpg 011.jpg 012.jpg
/
  •   藏北当雄县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扎西在画唐卡(2005年4月25日拍摄)。唐卡一词源于藏文音译,意为“佛祖的卷轴画”,内容以表现藏传佛教为主,题材涉及历史、文化、医学等诸多领域,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藏族的百科全书”,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格桑达瓦 摄
  •   西藏说书艺人说唱《格萨尔王传》,牧民们用各种型号的录音机录下这动人的故事(资料照片)。《格萨尔》大约产生于距今2000年以前,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谚语等民族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讲述天神之子、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降妖服魔拯救弱者的故事,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发
  •   西藏藏医院一名医生在给病人配药(2006年9月12日摄)。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藏医药,是藏民族通过长期丰富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博采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和古阿拉伯医学之长,逐步形成的传统医学体系,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觉果 摄
  •   西藏拉萨市的小学生在布达拉宫广场表演藏戏(2009年8月20日摄)。藏戏起源于公元8世纪到15世纪之间,是一种包括民歌、舞蹈、口述、杂技、宗教仪式等在内的艺术,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格桑达瓦 摄
  •   西藏杰德秀镇藏式围裙“邦典”技艺传承人格桑夫妇在晾晒“邦典”(2010年3月17日摄)。“邦典”意为毛织围裙,是藏族妇女系在腰间的装饰品,色彩艳丽,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格桑达瓦 摄
  •   一名藏族儿童在拉萨田间放风筝(2010年9月11日摄)。风筝在藏语中被称为“甲比”,意为“会飞的纸鸟”,主要流行于拉萨、日喀则等地,放飞技巧主要体现在空中的争斗玩耍,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 摄
  •   在西藏江孜,工人剪去卡垫上的线头(2011年5月21日摄)。江孜卡垫纺织精密,经久耐用,花纹富有民族传统特色,颜色鲜艳夺目,已有900多年的制毯历史,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 摄
  •   拉萨市城关区第二小学的学生在“六一”儿童节上表演传统热巴舞(2011年6月1日摄)。热巴起源于公元11世纪,是一种由民间流浪艺人班子表演的,以铃鼓为主,融说唱、歌舞、杂技、气功、戏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格桑达瓦 摄
  •   在西藏尼木,造纸艺人格桑丹增用纱网将纸捞出(2011年6月22日摄)。公元8世纪以来,为译经之需要,藏族人民不断学习、借鉴周边民族先进的造纸技艺,就地取材,生产出了独具地方特色的藏纸。2006年,藏族造纸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陶希夷 摄
  •   西藏堆龙德庆县玛乡的农民在春耕仪式上跳起锅庄舞(2012年3月16日摄)。锅庄舞是藏族群众的民间舞蹈,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觉果 摄
  •   在雪顿节期间拉萨哲蚌寺举行的展佛仪式和藏戏活动(2012年8月17日摄)。雪顿节是藏族百姓一年中仅次于藏历新年的重大节日,以展佛为序幕,以演藏戏看藏戏、群众游园为主要内容,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普布扎西 摄
  •   西藏扎什伦布寺的僧人表演“羌姆”(2014年9月26日摄)。“羌姆”是一种宗教舞蹈,也称“跳神”,在日喀则扎什伦布寺举行的“寺莫钦波”跳神节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华社记者觉果 摄
  • 01.jpg
  • 02.jpg
  • 03.jpg
  • 04.jpg
  • 05.jpg
  • 06.jpg
  • 07.jpg
  • 08.jpg
  • 09.jpg
  • 010.jpg
  • 011.jpg
  • 012.jpg

  雪顿节、邦典、唐卡、门巴戏、锅庄……这些雪域高原的文化瑰宝,在50年里从民间走进学校课堂,走入城市生活,走上大众舞台。自2005年西藏启动非遗保护工作以来,国家和自治区累计投入近1.3亿元,通过全面普查,发现、抢救和收集非遗项目近800项,并完成部分项目的数字资源整理,同时建设3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在保护中重新焕发生机。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