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 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乡村教师的心声 >> 正文
乡村教师的心声
  ·   2015-06-26  ·  来源:新华社
标签:乡村教师;心声;图片集
打印
纠错

  广西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江柳村翁江教学点距当地镇政府所在地33公里,是龙脊镇最偏远的教学点,余启贵是这里唯一的老师。在翁江教学点上学的学生都是附近村屯的孩子,他们每天步行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有的孩子要走3公里的山路才能到校,接送孩子们上下学成为余启贵的“必修课”。他的背篓里总是装满孩子们的书包,如果哪个孩子走不动,他索性把孩子放在背篓里一路背着走。2014年,余启贵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模范教师”。

  1997年,20岁的郭凯峰从益阳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自己的母校——郭家洲小学当老师。也就是从那时开始,郭家洲渐渐兴起外出务工潮,村里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年轻夫妻把孩子带出去念书。到了2007年,郭家洲小学学生减少到30多名,并且只开设1到4年级。郭凯峰和妻子胡叶芝成了学校里仅有的两位老师,他们让不同年级的孩子坐在一间教室,进行“复式班”教学。2013年下半年,学校只剩下4名学生就读,而到了2014年下半年,因为招不到学生,郭家洲小学被迫暂时关闭停课至今,郭凯峰和胡叶芝只好到镇上的另一所小学教学。郭凯峰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关注留守儿童,关注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希望社会给予支持,让出生在郭家洲的孩子能够在当地读书。图为2015年3月18日,郭凯峰站在自己曾经上课的教室里,如今这里已经变成堆放杂物的空房(上图);2013年9月5日,郭凯峰和妻子胡叶芝在教室里和学校仅剩的5名学生合影(下图)。

  山东济南章丘市垛庄镇四角城村有300多口人,孟敏是四角城教学点唯一的老师,30年来,孟敏一直坚持做着一件了不起的事儿:教村里的孩子识字算数。她教过的学生已有300多人,已经快要超过村里目前的人口总数。孟敏说,即使只有一个孩子,她也要坚持教下去,但她更希望孩子们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

  56岁的张如兴是江西省上饶县湖村乡杨桥村坞石教学点里唯一的老师,每天为3个年级的13名学生进行复式授课。1976年,张如兴成为坞石小学的一名代课教师。坞石小学经历数次变迁,最终成为教学点,张如兴也经历了从代课教师到民办教师,再到公办教师的转变。出于对工作和孩子们的热爱,张如兴放弃了许多外调的机会,也拒绝了儿女将他接到城里过好日子的请求,坚守在这个交通闭塞、只有一间教室的教学点上,被称为“深山守望者”。39年里,张如兴甚至“一人教出三代人”,一些村民家里从祖辈到孙辈,都做过他的学生。许多学生在他的启蒙下走出大山,走进名校,成为张如兴的骄傲。“我想在60岁退休以前,尽自己所能用心教好每一个孩子;也希望在我 退休前,可以有一位新老师来接班,继续为孩子们上课。”张如兴说。

  今年35岁的“80后”女教师顾晨奎已经做了16年乡村教师。1999年至2014年,她在扬州吴桥镇谢桥小学万寿教学点工作,是那里66名农村孩子唯一的英语老师。2008年,顾晨葵被诊断患有恶性骨巨细胞瘤,右腿股骨被切除大半。休息半年后,尚在恢复期的她重返课堂。这些农村孩子的英语课和师生间浓浓的信任是支撑她一路走来的动力:“只要学校在,哪怕就一个孩子,我都会把英语课上下去。”2014年暑假,万寿教学点撤并了。当地教育局考虑到顾晨葵的身体问题,把她调到离家附近的另一所村小,继续任教英语。她说,“我了解村小孩子的特点,喜爱村小孩子的淳朴,我愿留在村小,一辈子为村小的孩子们服务。”

  “这一届,学校只有3名学生。”对俞萍来说,这是她从教30年来面对的最少一届学生。大丰小学位于安徽省肥西县严店乡大丰村,10多年前学校共有6个年级,300多名学生。近些年,随着农村生源减少,再加上一些孩子跟随打工的父母进城读书,如今每年学校只能招收到几名学生。孩子们在这里读完一年级后便转学到离家更远的乡镇中心学校就读。但俞萍说:“为了孩子就近读书,希望学校不会被撤并。只要有一名学生,我就会坚持下去,为乡村孩子做好启蒙教育。”

  今年47岁的刘兴毅是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弄勇小学的校长,24年来扎根大石山区从事教育事业。他是校长,是老师,也是250多名山里孩子的“家长”,他希望让更多的孩子通过知识走出大山。

  今年58岁的王如强是宁夏固原市寨科乡刘沟小学的唯一一名“留守”老师。王如强在教育一线工作已有40载,他在2010年被调到偏远的刘沟小学时,学校有18名学生,3名老师。随着移民搬迁、农民进城务工,学校的学生一年比一年少,到2012年,刘沟小学只剩下老师王如强和学生高龙。在基本不与任何人交流的高龙身上,王如强付出许多努力:讲解课程、谈心、打篮球,用各种办法帮助他敞开心扉。在王如强的引导和培养下,高龙比以前开朗了许多。王如强希望有一天带着高龙去大城市看看,让他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他也希望农村的孩子能与城里孩子享受到同样优质的教育资源。

  吴志兰是江西于都县罗坳镇跃州村跃州小学的一名老师。两年前刚调到这个学校时,她看见班里孩子彭宇仙因为身体残疾,父母又外出打工,每天都只能坐在板凳上一步步挪着来上学,便主动承担起背学生上课的工作。彭宇仙一个人在家生活,心理上出现很大变化,甚至有过轻生的想法,吴志兰就抽空陪他说话。为了让彭宇仙能有一个更好的环境,吴志兰一方面让同学们多照顾他,另一方面又让他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维护他的自尊心。如今,彭宇仙在私底下叫吴志兰“干妈”,遇到高兴事、烦心事都愿意和吴志兰交流,连孩子外出打工的妈妈都自愧不如吴志兰对儿子的关心。吴志兰说,孩子坐在板凳往前挪步的呱嗒呱嗒声让她心里特别难受,所以选择一直帮助他,希望他能够有一双能行走的腿,能平稳地在人生路上走下去,自己就最高兴。

  有这样一群人,坚守在落寞的乡村,行走在崎岖的山路,依靠三尺讲台、一支粉笔,为千千万万的农村娃,画出了一片未来。他们是知识与品行传递的桥梁,更是中国乡村精神的塑造者和传承者。他们,是中国乡村教师。乡村教师,这是一份被贴上了“奉献”标签的职业,背后却是数不尽的艰辛与期盼,当然还有与汗水相伴的幸福。

相关文章:
坚守山区托起孩子的梦想(组图)
“瞧不起老师”折射乡村教育新困境
微信关注 北京周报

微信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QQ空间
腾讯微博
Facebook
Twitter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