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改革开放40周年·人物 >> 正文

十二年,与戈壁滩一起蜕变

《北京周报》记者 梁宵  ·   2018-08-30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新疆;戈壁;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民生
打印
纠错

  “之前我们这里刮沙子(沙尘暴)刮得厉害,一刮就是五到七天,这波沙子刮完了,三五天之后再来一波。”2018年8月27日,在新疆阿勒泰市阿拉哈克镇戈宝麻基地,42岁的种植区经理曾国对记者谈起十多年前当地刮沙尘暴的恐怖记忆。“当时我站在田里,隐约能看见自己家这两亩地,之外全被黄沙遮蔽,什么也看不见。”

2018年8月27日,阿勒泰戈宝茶股份有限公司种植区经理曾国在观察戈宝麻生长情况。(梁宵摄)

  从事农业生产的汉族人曾国,在阿拉哈克镇称得上是“少数民族”。据镇党委书记刘兴瀑介绍,镇上有户籍人口11500余人,85%以上是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哈萨克族同胞。“阿拉哈克”在汉语里是“盐湖“的意思,镇子因湖得名。盐湖处在干旱的戈壁滩上,没有河水补给,加上强烈的蒸发,含盐量非常高,自古便是牧民们的取盐之地。50年代中期,这里设立的盐场,每年能生产六七百吨的牲畜用盐。

  但是,茫茫戈壁之中自然环境恶劣,植被不足,而牧民蓄养的牛羊又因为吃不到充足的食物,往往会把植物的根系刨出来充饥,这样恶性循环,等待阿拉哈克镇居民的,是巨大的生存危机。

  出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曾国,家里只有2亩多土地,还需要向牧民转租部分土地。他和妻子主要种植能用淡盐水灌溉的油葵,理想状态下,一年下来能收入3万多元。但是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并不是小农户能够预知的,有些年景,虽然丰收了,但是收购价格一落千丈,反而挣不到钱。曾国想到过出去打工,但实在放心不下日益衰老的父母和即将上学的孩子,当时镇子上没有工商企业,连打零工的机会都少得可怜。

  几千公里外的深圳,寻求高品质纤维的纺织企业家刘起棠,正联合专家,在中国西部地区进行考察,搜寻已经濒临灭绝的罗布麻。罗布麻有罗布红麻、罗布白麻两个品种,是著名农业经济学家董正钧于1952年夏在新疆罗布平原发现的野生麻类植物,生长旺盛,纤维品质十分优良。最终,在位于东经87°33′50″,北纬47°42′41″的阿拉哈克东戈壁,发现了集中成片的罗布红麻123亩。经过鉴定,这些红麻与《中国植物志》中收录的罗布红麻有差异,于是,这种红麻被命名为阿勒泰戈宝麻。

  这种被誉为“戈壁瑰宝”的植物,可谓浑身是宝:它的花瓣可用作化妆品原料;生长三年的戈宝麻,叶子便可炒茶,每公斤售价可达千元;生长七年的茎,便可制成纤维,有这种纤维制成的衣物,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价格更是不菲。最难得是戈宝麻具有极其发达的根系,宿根可存活30年以上,每年还会生长新的水平根,是防风固沙、涵养水源的坚强卫士。

  2006年2月,曾国成为了刘起棠投资创办的阿勒泰戈宝茶股份有限公司的首批正式员工。他和他的同事们,在茫茫戈壁滩上的实验大棚里,种下了第一株人工培育的戈宝麻。12年后,阿拉哈克镇的规范化戈宝麻种植面积达到2.18万亩,另有野生戈宝麻恢复区6万亩。每年6至8月,戈宝麻开出红色的小花,花期近100天,曾经的戈壁荒滩,摇身一变,成了一望无际的万亩花海。戈宝麻种植基地也成为了国家AAA级景区,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2016年6月15日,在新疆阿勒泰阿拉哈克镇的红麻花海中,游客穿着民族服装拍照。(新华社记者 沈桥摄)

  和戈壁滩一起实现蜕变的,还有已经成为公司管理层成员的曾国。他告诉记者,自己家庭的收入,比12年前至少翻了8倍以上。现在家里依然在播种着那2亩多土地,但是早已经不是主要收入来源,仅仅是种植一些粮食蔬菜,作为生活的调剂罢了。不过,生态环境好了,土地的产量也比当年提高了很多。

  这万亩戈宝麻,改变的不仅仅是一片戈壁滩的生态和曾国一个人的命运。目前,曾国的团队有固定员工50余人,70%是当地居民,超过50%是少数民族同胞。而每到收获期,种植基地还要雇用大量周边的农牧民做临时工人,薪酬标准达到每天200-400元。

  阿勒泰戈宝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刘小愉介绍,已经有许多当地的农牧民子弟成为了公司的技术和管理人员,除固定工资之外,每年发放给利用农闲牧闲时间来做季节工人的农牧民工资500余万元。除此之外,还给当地居民提供许多增收方式,比如,之前牧民们需要花钱雇用清粪车来清理自家围栏里的牛羊粪便,现在,公司大量收购这些粪便,铺洒在麻田来提升土地的肥力。仅此一项,一户牧民一年便能增收近千元。

  “镇上不是只依靠一家企业在做生态保护,仅仅今年上半年,我们镇政府就组织植树造林2万余株。同时,我们也在大力推广牧草种植,牧民种植牧草,能够合理利用土地,更好保护生态,还能降低牲畜的饲养成本,牧民很支持。” 阿拉哈克镇党委书记刘兴瀑告诉记者。

 2018年8月27日,在将军山观景平台拍摄的阿勒泰市风光。(梁宵摄)

  荒芜戈壁滩变万亩花海,是阿勒泰市长期致力于生态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缩影。据悉,仅在阿勒泰市区,2008年以来已经累计完成荒山绿化2.8万亩,种植云杉、桦树、樟子松等各类树木27种200余万棵,城市建成区绿化面积覆盖率达到36.68%,2014年,阿勒泰市获评为“国家园林城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阿勒泰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提升了当地各族人民的幸福感,也极大促进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据阿勒泰市旅游局局长张素红介绍,2017年阿勒泰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16.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56亿元。到今年,截止7月共实现旅游收入12.9亿元,同比增长96%;旅游人次173万,同比增长44.26%。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