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军史沿革 >> 正文

三大战役:全局在胸才能胜利在握

  ·   2017-07-19  ·   来源:中国军网
标签:三大战役;建军90周年;时事
打印
纠错

  三大战役,是我军在总体兵力、装备上还逊于国民党军队时发动的。没有大智大勇,不敢下这样的决心,也抓不住稍纵即逝的战机。

 

全局在胸才能胜利在握

  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两个命运、两种前途之间的生死对决。中国的山川将会怎样排列?中华民族的命运又将如何改变?

  棋局早已终了,胜负已经判定。今天我们还原当年的黑白对弈,仍然可以感受到那布局的奇妙莫测,感受到那每一颗落子的雷霆万钧之力。

  毛泽东同志曾说:“没有全局在胸,是投不下一着好棋的。”指挥员的战略眼光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及时掌握全局并科学预见趋势上,体现在结合实际情况作出正确决策上,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抽调主力部队昼夜兼程入东北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从主动放弃延安到发动三大战役,毛泽东和麾下将帅统揽全局、运筹帷幄,敢于排除一切困难,积极捕捉有利战机,以接连的胜利扭转乾坤。

  没有全局在胸,就不会有科学的预见。当年,师哲问毛泽东:“可否设法保住延安而不撤退?”毛泽东笑答,蒋介石阿Q精神十足,占领了延安,就以为自己胜利了。但实际上只要他一占领延安,就输掉了一切。首先全国人民都知道他背信弃义,破坏和平;其次,延安是一个世界名城,也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他既然要背这个包袱,那就让他背上吧。毛泽东还耐心地给指战员讲,我们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果然,一年零一个多月后,我军就收复了延安。

  指挥员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三大战役,是我军在总体兵力、装备上还逊于国民党军队时发动的。没有大智大勇,不敢下这样的决心,也抓不住稍纵即逝的战机。在战役指挥上,我军指挥员全局在胸、举重若轻,辽沈战役采取“关门打狗”的方针,平津战役“隔而不围、围而不打”,淮海战役则是“吃一个挟一个看一个”。相反,国民党军队在作战指挥上缺乏章法和主动,对战场局势缺乏分析和预见,往往一开始仓促无措,妄求“决战”;继而决心动摇,束手无策;最后兵败如山倒,只能“恳求上帝默佑”。刘峙在《我的回忆》中检讨淮海战役中的表现:“战略之失败多于战术,战术之失败多于战斗。”

  军事上的胜利从来不是单靠军队来实现的。民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只有全局在胸,才能领略“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奥秘。解放战争之所以呈现摧枯拉朽之势,很快能够“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一个根本原因是我军得到民众的全力支持。当时的中国,“沉默的大多数”是贫苦农民。“谁解决了土地革命,谁就赢得了农民,谁赢得了农民,谁就赢得了中国。”我们党和军队坚决站在最大多数受压迫的群众一边,领导农民成功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著名的“中国通”拉铁摩尔看到了土地改革对战局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农民“一向都是持锄的人,但现在却变为持枪的人了……中共由于满足了农民的需要,在内战中业已获胜。”

  不审天下之势,难应天下之务。今天,不论是抓建设、搞改革还是谋打赢,领导干部只有胸中装着“全局的图画”,对大局了然于胸、对大势洞幽烛微、对大事铁画银钩,才能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辽沈战役:决战之师的决胜担当

  “蒺藜刺穿脚面,赵排长仍咬紧牙关奔袭3公里,一举端掉‘敌’指挥所。凯旋后,他脱下作战靴一看,整个脚掌已血肉模糊……”

  盛夏,记者来到第80集团军驻辽西某旅,一营营长阚金柱讲起官兵的血性故事特别有精神:赵排长身上迸发出来的血性,是与战争年代老前辈们留下的英勇无畏的宝贵精神财富分不开的。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部队在林彪、罗荣桓指挥下,血战52天,以伤亡6万余人的代价,歼灭国民党军队47.2万余人,不仅解放了东北全境,更为解放华北和全中国奠定了胜利基础。

  阚金柱所在的一营,其前身正是在战役中担当主力的东北野战军三纵七师二十团一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69年来,这种决战决胜、浴血沙场的战斗精神,激励着该部一茬茬官兵一次次续写英雄部队新荣光。

  “31小时的激战中,每个高地都有‘人在阵地在’的铮铮誓言,每片山坡都见奋死拼杀的血肉雕塑,每块阵地都能看到拼弯了的刺刀、砸碎了的枪托、和敌人同归于尽的烈士……”该营官兵讲起那场攻坚战印象深刻,“攻打锦州时,锦州城北的配水池是一处制高点。用钢筋加水泥筑成的地堡有1米多厚,火炮打上去只留一个白点。敌人有一个加强营守卫,上面用白灰写着‘配水池是第二个凡尔登,守配水池的都是铁打汉!’”

  夺取配水池,成为辽沈战役中我军控制锦州城北的关键。当年,一营三连冲锋上去,突进到敌人挖掘的壕沟里准备冲击。这时,守卫的国民党军引爆了埋在沟里的炸弹,只有连队指导员一人幸存。

  伤亡惨烈,上级通知一营撤下来,老营长赵兴元坚决顶住:“我们营在壕沟里还倒下了几十号人,有牺牲的,有受伤的,怎么能丢下他们!”艰难突破后,一营打得只剩22人。

  最终,经过31小时的激战,东北野战军攻克锦州,歼敌10余万人。

  血性故事激励着一代代、一茬茬后来人。记者在现场看到,今天的配水池,虽几经风雨剥蚀,但灰色墙体上累累弹痕依然清晰可见。

  “和平年代的军人虽然远离战火,但心中的狼烟不能熄灭。”在该旅旅史馆墙上,一张建制连大比武的照片引起了记者注意。

  那年,该旅“北疆好八连”参加原沈阳军区组织的建制连大比武,为确保参赛队员的真实性,每人都要识别指纹。然而,八连参加比武的80名官兵,竟有76人指纹识别困难。官兵们亮出的双手,手指肚都磨得锃亮,掌上老茧排成了排,犹如钢锉一般。

  这一双双手,见证了八连官兵继承革命先辈的血性豪气!那次比武,他们激战数昼夜,闯过一道又一道惊险难关,一举夺得特种狙击、特种战术、战斗射击等课目的三金两银。

  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一营官兵始终保持血性虎气。记者了解到,如今,这个旅在全军率先完成某新型轮式装甲装备整体换装。这支战功赫赫的英雄劲旅,正以崭新步伐迈向强军新征程。

 

平津战役:英勇之师的胜利密码

  “血战四平,三下江南,天津捉敌酋,长捷马翻……”中部战区陆军某师“平江起义团”团史馆彭德怀元帅雕像前,一首《平江起义团赋》写得气势磅礴。

  长捷何许人?马翻又是为何?随着团史馆解说员刘松立的娓娓道来,一幅人民解放军在平津战役中力克天津、活捉陈长捷的历史画卷清晰勾勒出来。

  1948年底,东北野战军还没来得及分享辽沈战役的胜利喜悦,军委一纸命令,80万大军提前入关,20天时间急行军1500余里,平津前线首破“一字长蛇阵”,再重兵围困天津城。

  此时,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依托50公里长的护城河打造易守难攻的水网地带,修建380余座巨大碉堡,号称“共军三个月都攻不破”。当时,东北野战军一纵一师师长江拥辉决定指挥刚刚配属坦克的一团,直取警备司令部,实施“斩首”行动。

  一团从平江起义烽火中走来,长征直罗镇战役后,毛泽东为该团题写的“英勇、胜利”成为团魂。1949年1月14日10时,一轮密集炮火精确打击后,该团沿着城墙缺口猛冲猛打、势如破竹,突破天津城,攻占金汤桥,第一个将红旗插在城头。

  “解放军进来了……”次日晨7时,正在通过电话向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官傅作义求援的陈长捷,刚刚喊出上半句,两名解放军战士的刺刀已经抵住他的脊梁。在这座由日寇修建的“忠烈祠”改造而成的指挥部里,陈长捷的20多名高级军官也缴械投降。号称“固若金汤”的天津城,仅29个小时便被攻克,13万守军分崩离析。

  事后,令陈长捷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活捉他的战士王义凤和傅泽国,竟都是被解放军感化的国民党士兵!每次战斗,这两人都冲在最前沿,双双荣获“孤胆英雄”“战斗模范”称号。

  “今天,我们享受前辈威名的庇荫;明天,我们要让下一代人站在我们的肩膀上!”岁月如梭,曾经浴血天津城的部队旧貌换新颜,建设成为陆军序列中第一支摩托化、机械化和信息化部队,但“英勇、胜利”精神永不过时。用战士们的话讲:从英勇到胜利,更需要我们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练就“横刀立马”的制胜本领。

  1969年3月,该团奉命改编为摩托化团,同年10月组建完成。在翌年组织的演习中,日行近千里,彰显出强大的机动能力;

  1984年3月,该团由摩托化改编为全军第一支机械化部队。在1986年深秋,该团实兵实装参加上级组织的检验演习,部队显露出高度合成、火力迅猛、能攻善守的过硬本领;

  2014年8月,行动精确到秒,射击精确到点,指挥控制到单车,插上信息化翅膀的该团再次换羽重生,实现“点对点”无缝链接,展现了信息化部队的新质作战能力;

  今年,该团开启了新的改革之路,但他们从未像今天这样信心满怀。5月份,该团接受新的任务:整建制跨区驻训。官兵们争分夺秒训练,极限效能试验、合成营战术考核、连排对抗训练,每项工作都与战斗力对表……

 

淮海战役:军民团结的无穷伟力

  徐州南郊,凤凰山东麓,高38.15米、面向朝阳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巍然耸立。“七一”前夕,记者一行前往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拜谒,追寻当年荣光。

  讲解员介绍,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到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进行了伟大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约60万人民军队,在543万群众的全力支援下,与国民党军约80万人展开殊死决战,经过60多个昼夜的浴血奋战,共歼敌55.5万余人。至此,国民党军南线精锐部队全部被歼灭,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的劳苦大众喜获解放。

  淮海一役转乾坤,历史丰碑昭后人。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持续时间最长,歼灭敌军最多,唯一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直捣南京、席卷江南、解放全中国奠定了胜利的基础。

  “淮海战役中,先后有数十位群众用这辆‘英雄的小推车’为前线送给养、送弹药,车上的暗红色痕迹是血和汗的积淀……”在淮海战役纪念馆,讲解员指着一辆独轮车告诉记者,这是山东省泗水县模范运输团运粮的功劳车。该运输团千余民工冒着敌机袭扰,克服重重困难,曾创下3天运粮5.6万公斤的纪录。

  筹军粮、做军鞋、缝军衣,解放区人民一心一意忙支前。冀鲁豫第五专区男女老幼齐上阵,9天就碾米500万公斤;鲁中南区广大妇女不辞辛劳,日夜赶制出100万双军鞋;豫西被服三厂职工加班加点,7天缝制出棉军衣1万套……

  “最后一把米,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做军装,最后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亲骨肉,送去上战场……”伴着一曲《拥军小调》,一幅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人民支援战争的画卷宏伟展现。

  《苦难辉煌》中写道:国民党将领杜聿明讲,他们30万大军从徐州一出来,走到哪个村子,老百姓全部跑光,粮食全埋起来,水井都被封了,如何不失败?

  光阴荏苒,岁月流逝。今天,战火的硝烟早已远去,小推车也逐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小推车”精神永传承。

  近年来,第71集团军部队列装大量新型武器装备后,技术保障矛盾比较突出。驻地科技部门、高等院校和各大企业研发部门主动和部队携手,研发出多型导弹装运车、随车起重机、军用抢险车等多种装备器材。2016年8月,某部跨区机动演习。地方保障一路同行、如影相随:集结装载,铁路部门启动国防应急保障机制,运列调度、辅助器材一应优先,装载时间比过去缩短一半;铁路输送,沿途百余家餐饮企业及时供应热食,官兵们在车厢里吃上了热腾腾的“两荤一素”;摩托化机动,交管部门实时通报路况信息,高速公路开启绿色通道,部队畅通无阻……

  血脉延续,情义传承。从“独轮车支前”到“技术支前”,从“草鞋拥军”到“智力拥军”,革命战争时期巩固起来的军民情谊,正在军民融合发展中谱就新篇章。

  1948年9月,我军总兵力由解放战争初期的120余万发展到280万,敌我兵力对比由战争初期的3.4∶1缩小为1.3∶1,举行战略决战,歼敌重兵集团的时机已经成熟。9月25日,中央军委、毛泽东复电指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解放军档案馆保存的《淮海战役第一、二、三阶段要图》分别展示了淮海战役各阶段的敌我形势、战况、战绩:第一阶段歼灭敌第7兵团,攻占宿县,孤立徐州,将敌分割在徐州、蚌埠和宿县西南,为各个歼灭打下基础;第二阶段歼灭由平汉路远道赶来增援,孤军作战的黄维兵团,将这支国民党精锐部队消灭,并将仓皇西逃的杜聿明集团追击合围,刘伯承形象地将其比喻为“吃一个(黄维),挟一个(围困杜聿明),看一个(阻止李延年、刘汝明)”;第三阶段乘胜追击,全歼杜聿明集团。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的战役,历时66天,我军以60万兵力对国民党军80万人,共歼灭一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55.5万余人,取得了以少胜多的伟大胜利。远在莫斯科的斯大林听闻此讯感叹:“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