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8-21 · 来源:聚焦中国ChnaFocus |
标签:抗日战争;反法西斯战争;和平;时事 | 打印
| 纠错 |
八十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正是中国、美国、苏联、英国以及法国结成同盟,才击败了残暴、盲目、奉行扩张的法西斯主义。这五个国家后来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五个常任理事国。
2025年4月18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嘉宾参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图片展。新华社记者曹阳 摄
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纪念这场胜利,不仅是一项铭记历史的责任,更是一种保持警醒的行动。因为尽管战争已于1945年终结,但和平却始终是一项未竟且脆弱的事业,它需要不断被捍卫与重建。
01. 历史的记忆:多元联盟粉碎法西斯暴行
二战是两种世界观之间的一场全球性对抗:一边是以纳粹德国、墨索里尼领导的意大利和裕仁天皇统治下的日本帝国为代表的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另一边则是以前所未有的多元形式联合起来的自由与抵抗力量。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国人民成为日本军国主义扩张的首批受害者,他们与侵略者展开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数千万生命的代价。我们永远不能忘记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那是人类最惨绝人寰的暴行之一:日军在攻占南京后,对手无寸铁的平民实施了系统性强奸、大规模屠杀、随意处决和酷刑折磨。这桩反人类罪行长期遭到否认,至今仍被一些人轻描淡写,但它始终是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的重大创伤,更是人类良知的一道疤痕。
8月15日在辽宁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拍摄的“勿忘国耻”警世钟。新华社记者王承昊 摄
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珍珠港,美国随即调动其强大的工业、科技和军事力量,以解放欧洲和亚洲。苏联在遭遇纳粹德国突袭后,成为重大战役的主战场,尤其是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整场战争的关键转折点。英国则在温斯顿·丘吉尔的坚毅领导下,即使在至暗时刻依然不屈不挠,孤军奋战达数月之久。而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即使在沦陷之时,仍高扬抵抗运动旗帜,为解放国土贡献力量。尽管这五个国家在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选择搁置分歧、团结一致。正是这种联盟,以及为迫切保护人类不受野蛮行径侵害的共同决心,使得胜利成为可能。
02. 脆弱的平衡:战后和平面临持续挑战
然而,这场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并非历史的终点,而是新责任的开端:构建一个不再通过武力解决争端的世界。但1945年以来的历史表明,和平不是理所当然的,它始终是无数微妙力量平衡的结果,随时可能被民族主义回潮、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社会不公和文化冲突所破坏。冷战,地区冲突、军事干预、移民危机和气候紧急状态,都反复提醒我们:混乱的种子从未真正根除。即使在今天,危险依然存在:经济和技术上的竞争,虚假信息的传播,基于身份的退缩,极端主义的抬头,以及最为关键的,长期缺乏耐心且专注的对话。扼杀和平的并非只有战火,还有冷漠、各国间信任的丧失,以及对“他者”的妖魔化。
2025年6月3日,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城领取食物。新华社发(马哈茂德·扎基摄)
我们绝不能让误解演变为紧张局势,让分歧发展成裂痕。相互尊重、承认彼此的独特性,并将差异视为一种财富而非威胁,是构建持久和平的基石。20世纪向我们展现了意识形态对立、仇恨和仇外心理所带来的后果。21世纪,各国必须正视相互依存的关系,重新开展对话与多边合作。但对话不能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它必须转化为具体行动。国际合作正是我们履行和平承诺的切实体现。在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科技发展和教育等领域,各国必须携手同行,共享知识、创新和最佳实践。像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经济不平等这样的全球性挑战,不受国界或意识形态的限制。在这些威胁面前,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特别是中国、欧洲和美洲,在此过程中应发挥关键性的桥梁作用,而非筑起壁垒。这正是我们工作的核心使命:促进正向互联,践行民间外交,凝聚思想和意志,以实现共同目标——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
03.和平的蓝图:共担责任,携手前行
纪念二战结束80周年的活动,不应仅仅局限于庄严的纪念仪式或官方集会,而应当成为一个信号、一种提醒、一项召唤。一个信号,表明和平是通过各国人民的团结而得以实现的;一种提醒,即和平如同文明一样,始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一项召唤,呼吁我们重申承诺,建设一个更公正、更安全、更人道的世界。每一代人都肩负着构建和平的责任。当我们缅怀二战英雄之时,我们也必须扪心自问:今天的我们又在为成为这个时代与未来的和平缔造者做些什么?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其真正的意义在于促使我们摒弃一切形式的野蛮行径,包括那些更为隐蔽的形式:偏狭、种族主义、轻视和冷漠。今天,致力于和平事业也意味着捍卫联合国,它仍是各国开展对话与合作、寻求和平解决冲突的唯一全球性平台。我们深知联合国存在的不足,亟需深度改革,以使其更高效、更民主、更适应当今世界的局势。否定或抛弃联合国,无异于放弃人类最根本的信念之一,即协商、法治与国际合作远胜于强权逻辑。若摧毁或漠视联合国,等待我们的将是一个更加暴力和动荡的世界。因此,捍卫和改革联合国,对于维护和平、为全人类争取更好的未来而言,其重要性在当今时代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
这是7月15日在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拍摄的安理会投票表决现场。新华社发(联合国供图/洛伊·费利佩摄)
我们切不可将和平视作理所当然。和平是一项需要持续努力的事业。正如1945年时一样,唯有通过人民之间的团结、国家之间的合作、文化之间的对话,我们才能守护和平。在这个面临诸多全球性挑战的时代,尤其是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共同恪守人文精神,捍卫人类尊严。这正是我们工作的精神所在: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并时刻警醒——和平绝非理所当然,它是当务之急,更是永恒使命。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1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版权所有 2000-2024 北京周报中文网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