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韶山 · 2025-07-21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中国共产党;时事 | 打印
| 纠错 |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已走过104载春秋,成为当下最具影响力、最为持久的大党之一,其党员人数已突破一亿。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与中国革命历史紧密相联的政党,更是一棵生机盎然、历久弥新的常青树,一次次打破外界的唱衰论调。百年来诸多政党瓦解,在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重塑中,中国共产党展现的韧性与活力引人深思:其政治生命力缘何不衰?如何在时代浪潮中应变求变?而当前中国共产党向治理型政党的转变,又向世界揭示中国现代治国理政的何种本质?
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开展“风雨一百零四载,奋进强军新征程”重温入党誓词仪式,组织新老党员集体过“政治生日”(无人机照片,6月29日摄)。(新华社图)
从革命先锋到执政党
中国共产党1921年诞生之初是由一批受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十月革命感召的知识分子构成。早期的发展历程是以革命斗争为主轴:先是对抗国内军阀与国民党政府,继而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然而,转型历程不乏波折。革命胜利后的岁月历经剧变,迫使党的领导层不断调适方略以应对新现实。面对国内外严峻挑战,在推进民族复兴、摆脱百年屈辱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展现出突破困境、与时俱进的非凡能力。
最广为人知的历史转折点就是1978年在邓小平指导下开启的改革开放。这一战略转型不仅是经济政策的转变,更引发了深层次的制度革新,彰显出一个大型政党罕见的批判性自省力。
学习与改革的能力
这种制度化的学习能力,堪称中国共产党保持韧性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展现出“三种自觉”,即敢于正视自身缺点,勇于开展政策试点,勤于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战略。从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设立经济特区,再到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共产党始终推动着务实性政策创新。
更重要的是,改革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中国共产党还建立起一套涵盖教育、反腐、社会参与机制(包括基层选举、网上信访平台等)的制度框架,使政府机构对老百姓的诉求能够及时反应并有效应对。简言之,制度改革和社会适应性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特征。
中国共产党的这种适应能力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演进的动态过程。中国共产党没有故步自封,而是主动引领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跨越,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产业升级,再到当前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转型。
向治理型政党转变:开启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最具深刻意义的转变之一是从革命型、发展型政党,转变为治理型政党。这不仅是语义层面的变化,更深刻体现出党对自身角色的再定位:从注重意识形态动员,转向聚焦社会稳定、经济包容性增长、可持续发展和技术引领。
治理型政党意味着一套更复杂的制度,整合规划、监管、参与以及反馈形成闭环。治理涵盖诸多领域,包括环境保护、公共卫生、乡村振兴、数字监管、灾害应对以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比如, “社会治理”概念聚焦构建国家、社会与公民协同共治的制度体系,维护社会秩序保证服务供给。网格化社区管理模式的普及、大数据预警系统的应用以及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正是当前技术赋能、多元协同的治理现代化进程的生动体现。
新冠疫情的防控彰显出中国共产党迅速调配社会资源的强大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2021年中国宣布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更是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制度优势,实现了中央统筹、地方实施和社会参与的有机统一。
如今的中国共产党赢得广大群众支持,靠的不是意识形态说教,而是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效: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现代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公共服务不断改善、民族自豪感显著增强。党中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历史记忆、时代使命与共同富裕愿景有机融合,构建了宏大的发展叙事。
这种基于治理成效的群众支持,通过不断推进的制度改革得到进一步巩固。自2012年以来开展的新一轮反腐败斗争,不仅在党内整风肃纪,更向全社会传递了从严治党、自我净化的坚定决心。同时,党内监督体系、党校教育和民主集中制等机制也与时俱进,既确保团结统一,又鼓励思辨和政策创新。
中国共产党在不断应对复杂问题的实践中形成了统分结合和先试点再实施的治理模式:中央把方向、谋大局,地方和基层抓具体、重落实。这种多层次协同的治理模式对于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科技变革、社会公平和全球局势波动等新挑战至关重要。
百年制度创新的启示
走过104年历程的中国共产党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中美关系的发展态势以及全球秩序的深刻变革既带来挑战也孕育机遇。对此,中国共产党未选择退守,而是着力强化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从半导体到绿色科技,从高端制造到基础科研,这种安全与发展并重的战略思维,进一步巩固了党作为民族复兴领路人的历史定位。
中国共产党当前发展阶段面临的是“治理不确定性”。无论是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的双重压力,还是人工智能引发的产业变革,抑或是潜在的地缘政治脱钩风险,都需要具备前瞻性的治理能力。中国共产党正在做的不仅是危机应对,更是通过制度创新增强抵御未知风险的韧性。
走过104年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形成一套复杂且动态演变的治国理政体系。这种植根于民心的制度弹性——通过政绩赢得支持、依靠远见谋划未来、勇于自我革新完善——正是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愈发坚韧的奥秘所在。
随着美国单边主义时代的落幕,新的挑战已然浮现。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发展的强大推动者。抗战胜利八十年来,中国从一个饱经战乱的落后国家迈向实现世界强国的历史跨越,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如今,随着中国的发展及其在国际舞台上角色的变化,中国共产党也在思考新时代的命题:中国如何作为一个“赋能型大国”参与全球治理。
当世界范围内普遍出现对政党的信任危机时,中国共产党却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范例——一个群众性政党之所以能永葆生机,不在于固守教条,而在于始终不忘初心,并保持学习与变革的能力。(作者是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1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版权所有 2000-2024 北京周报中文网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