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子惠 · 2025-03-05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两会;时事 | 打印
| 纠错 |
很多人是在两会委员通道认识海尼扎提•托呼提的。那时他为家乡打起了广告,欢迎大家到新疆旅游。2023年全国两会“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石榴精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海尼扎提•托呼提以一段维吾尔族舞和一句“来新疆跳段舞”的热情邀请,让大家记住了这位笑容灿烂的新疆委员。
“用笑声传递真实,用故事连接人心”,这是海尼深耕多年的信条。早在2017年,他与团队创作的网剧《石榴熟了》便以多民族演员、幽默短剧形式,将新疆青年的生活搬上屏幕。剧中既有《西游记》与吐鲁番火焰山的奇幻联动,也有馕饼店老板与快递小哥的市井温情,全网播放量超10亿次,成为西北地区首个现象级新媒体IP。“我们不做‘猎奇式’的边疆叙事,而是展现新疆与中华文化的共鸣。”他说。
海尼认为,尽管短视频时代受众的注意力有限,但是只要内容足够吸引人,观众自然会深入了解背后的文化。以“石榴”为例,观众也可以通过剧情、角色设计和文化符号的巧妙运用,在娱乐中自然接受新疆文化的内涵。
海尼认为,短剧具有更强的叙事性和娱乐性,能够更好地吸引观众。他的团队计划结合新疆的文旅资源,创作搞笑风格的短剧,未来还将尝试玄幻、穿越等类型,以突破传统文旅内容的表达方式。同时,他表示,短剧的传播需要根据平台特点进行优化,以获得更高的播放量和关注度。
这种“差异化表达”在2025年迎来新突破。面对AI技术滥用导致的虚假信息泛滥,海尼扎提今年提交了《加强AI生成不实信息治理》提案,直指技术伦理困境。从文化传播到技术治理,这位委员的履职轨迹始终紧扣时代脉搏。
文物的重生
去年全国两会,他带来的提案是:希望构建全球视野下的新疆文物传播策略,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新疆很多的文物古迹都是荒土式的,真正去参观的时候,可能只能看到一些遗迹,但是如果用数字化复原的话,就能看到实景的原貌展现。因为有了这种技术,我们可以在全国巡演和展览,全世界。”2024年,海尼参与了20多次调研,形成遍布新疆十多个地州市,也看到了文物得到了很有效的保护和开发。
2024年,海尼扎提在提案中也表达了新疆文物国际传播的困境:热瓦克佛寺的浮雕在库房里蒙尘,龟兹壁画的解说仅靠“一张泛黄标签”。一年后,他带着解决方案归来——在克孜尔石窟,游客戴上AR眼镜,便能目睹千年前的画师如何调制矿物颜料;通过VR技术,交河故城的断壁残垣重现商队往来的盛景。他认为,文物不是“冻龄”的标本,而是活着的历史。
自贸区的风口
今年新疆自由贸易区已经成立一年多,向西开放和对外经济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跨境电商,对外贸易成了海尼关注的新领域。
2023年,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跨境电商迎来爆发式增长。海尼扎提敏锐抓住机遇,将履职重心转向“文化出海+电商赋能”。在和田乡村,他推动的“一部手机创业”计划已培训超10000名农牧民。在他看来,技术平等弥合了地域差距,边疆 “小人物” 也能成为国际传播的“大使者”。
“文化传播不仅是展示风景,更是创造机会。”当边疆老人的杏子能卖到北京,哈萨克牧民的歌声能被外国观众听见,这就是最好的民族团结叙事。海尼说,培养本土网络达人进行文化传播也是他最近一直努力做的事情。2024年,团队在新疆偏远地区开展了公益培训,帮助当地创作者掌握短视频制作技巧,提升其内容创作能力。他提到,通过培训,许多创作者能够通过互联网推广农产品销售,提升了自身经济收入。
更创新的尝试在中亚展开。2024年,海尼选择与中亚地区文化相似的点(如饮食、生活方式)进行内容创作,邀请当地达人合作,并采用符合当地思维的表达方式,成功吸引了中亚观众的关注。他还提到,团队与留学生合作,共创适合中亚受众的短视频内容,进一步提升了传播效果。
文化隔阂往往源于陌生感,而美食和舞蹈是最通用的语言。这种“本土化叙事”策略,正是他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答案。
AI与非遗
面对AI技术冲击,海尼扎提今年的提案新增“人工智能赋能非遗保护”方向。在喀什,高校团队用AI复原濒临失传的十二木卡姆乐谱;在吐鲁番,AI生成的多语言解说让外国游客听懂坎儿井的智慧。“有人担心技术会消解传统,但我觉得不会,技术只会更多赋能。”他说。
“人工智能技术不会侵蚀民族艺术的原生性,反而会通过技术迭代更好地保护和提升传统文化。”他说,最近正在研究如何将人工智能与非遗结合,通过数字化手段更好地表达和传播传统文化。海尼认为,年轻人应该专注于这方面的研究,提升专业性和技术能力,以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从《石榴熟了》到委员通道,从文物数字化到AI治理,海尼扎提的十年履职路,恰是新疆“破圈”的缩影。正如他所说:“新疆的多元不是‘标签’,而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我们要让世界通过这里看见中国的包容,又因包容而读懂中国。”
在这位总爱自称“讲故事的人”的委员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赋能与文化创新,更是一种“石榴精神”——多民族文化如籽粒般紧抱,在数字时代的浪潮中,绽放出跨越文化的生命力。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00001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8996274
版权所有 2000-2024 北京周报中文网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