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译协年会 | 回望文化使者,聆听大师感言

  ·   2023-04-01  ·   来源:中国外文局
标签:中国翻译协会;时事
打印
纠错

  “2023中国翻译协会年会”将于2023年4月3日至4日在北京举行。借此机会,我们推出“回望文化使者,聆听大师感言”系列文章,回顾翻译泰斗的光辉成就。

  季羡林 |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人都能做到爱国、孝亲、尊师、重友,这人际关系啊就属于非常和谐、非常好。所以我就跟别人讲,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这八个字。”——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2009年),是闻名中外的语言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他从事教学、学术研究工作大约70载,在弘扬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构筑东方和西方文化桥梁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为促进中国的高等教育和文化学术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教育界及知识界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季羡林先生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一生学贯中西,著作译著等身,呈一代大师风范;爱国情怀和人格力量,展知识分子情操。季羡林先生的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罗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语言论集》《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简明东方文学史》《糖史》《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英文,在德国出版)等。主要译著译自德文的有马克思著《论印度》《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译自梵文的有著名印度古代大史诗《罗摩衍那》(七卷)、印度名剧《沙恭达罗》和《优哩婆湿》、印度古代民间故事集《五卷书》等,译自英文的如梅特丽耶·黛维的《家庭中的泰戈尔》。此外,他还主编过《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书;他主持的《大唐西域记校注》、译作《罗摩衍那》于1994年获第一届国家图书奖;主编的《东方语言学史》于1997年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季羡林文集》24卷于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专著《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于2000年获得“长江《读书》奖”的“专家著作奖”。

  2006年9月26日,95岁高龄的季羡林获得中国译协“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这是中国翻译协会设立的表彰翻译家个人的最高荣誉奖项。

  杨宪益 | 从《红楼梦》《离骚》到鲁迅巴金,他翻译了整个中国

 

  “《红楼梦》很晚,是后来外文出版社想把中国的重量的书都做一些翻译。他们想的几部小说:一部《水浒》、一部《三国演义》、一部《红楼梦》,还有《西游记》……《红楼梦》就决定让我来翻译。”——杨宪益

  杨宪益(1915年——2009年)是中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曾任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名誉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杨宪益学贯中西,长期从事文学和文化翻译,他先后在国立编译馆和中国外文局工作,为东西文化交流贡献了累累硕果,尤其是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杨宪益一生成就卓越,他的翻译作品从先秦文学到现当代文学,跨度之大、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深,中国翻译界几乎无人企及。他一方面与夫人戴乃迭合作,把《红楼梦》《楚辞》《史记选》《关汉卿杂剧》《老残游记》《鲁迅选集》(4卷)、《青春之歌》等大量中国古今文学名著译成英文出版,同时把阿里斯托芬的《鸟》和《和平》、荷马的《奥德修纪》、维吉尔的《牧歌》、法国中古史诗《罗兰之歌》、萧伯纳的《凯撒与克丽奥帕脱拉》和《卖花女》等欧洲古今文学名著译成中文出版。特别是他与夫人戴乃迭联袂翻译的英译本《红楼梦》,已成为最受中外学者、读者认可和推崇的经典译作。此外,他还撰有《译余偶拾》《零墨新笺》《零墨续笺》等多部学术著作,1981年发起并主持“熊猫丛书”的编译工作,受到国外广大读者的欢迎。 

  2009年,杨宪益获得中国译协“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沙博理 | 花16年加入中国籍:我是中国人,我很自豪

 

  “亲爱的朋友同志,我对你保证,只要我还活着,我一定配得起,并大喊,高兴地叫,我是一个中国人!”——沙博理

  沙博理(1915年—2014年),1915年12月23日出生于美国纽约,1937年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法律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美国陆军服役,成为一名高射炮士兵。美国由于时局的需要,决定培养一批军人学习世界语言,沙博理被派去学习中文和中国历史文化。退伍后,他利用退伍津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中文和中国历史文化,后转到耶鲁大学继续学习。

  1947年4月,他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在上海接触了进步的中外人士,由同情转而投身于中国革命。他曾用做律师所得到的钱,支持中国同志创办进步刊物《人世间》。1948年,他与著名演员、进步作家凤子结为夫妇,并于1949年10月1日,和凤子应邀参加了开国大典,沙博理从此定居中国,并以外国专家的身份满腔热忱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沙博理先在对外文化联络局做英文翻译,1951年英文版《中国文学》创刊后,他来到该杂志社从事审译工作。作为新中国文学向西方传播的前驱使者,他相继翻译了美国出版的第一部反映“红色中国”的小说《新儿女英雄传》、著名作家巴金的《家》、茅盾的《春蚕》以及 《林海雪原》《保卫延安》《创业史》《月芽》《孙犁小说选》等著名小说。

  1963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沙博理加入了中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

  文革期间,沙博理翻译完成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成为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品,并为之赢得中国文联最高翻译奖。笔耕之余,由于夫人凤子的关系,他还走上银幕,在《停战以后》《长空雄鹰》《西安事变》三部影片中客串过角色。

  1971年以后,沙博理十余次访美探亲。在美国期间,他应邀到许多地方做报告,向美国人民介绍中国。他还为外刊撰文,介绍中国的情况。

  1972年,沙博理到人民画报社任英文改稿专家。多年来,沙博理除了倾全力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外,还陆续撰写了自传体著作《一个美国人在中国》和《我的中国》,以及研究中国问题的著述《四川的经济改革》《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中国学者研究古代中国的犹太人》等书,先后在中国、美国、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出版,引起很大反响。晚年,他还翻译了邓榕撰著的长篇人物传记《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并与作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沙博理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直至他去世前,他始终积极参政议政。他还曾为印度洋地区地震海啸灾害捐赠5000元,得到了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的赞扬。他因在中国对外宣传事业中富有成果的工作和为增进中外了解、友谊所作出的贡献,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0年10月2日,95岁高龄的沙博理被授予中国译协“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

  许渊冲 | 尽其所能,得其所好

 

  “我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一个人生(信条)是,尽其所能,得其所好。这八个字对我这一辈子,我是尽了我的所能,得到我所喜欢的。要问具体的,就是使中国文化变成世界文化,使世界文化变成中国文化,使世界文化越来越光辉灿烂。” ——许渊冲

  许渊冲(1921年—2021年),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教授,他擅长英语、法语,出版了中英法文译著一百余部。英译作品有《诗经》《楚辞》《论语》《老子》《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李白诗选》《苏东坡诗词选》《毛泽东诗词选》等名著,此外尚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英国企鹅图书公司出版,在英美加澳发行,其中三十首被选为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材,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法译作品有《中国古诗词三百首》《诗经选》《唐诗选》《宋词选》《毛泽东诗词四十二首》。其中唐诗宋词由巴黎出版社在法国发行;汉译作品有英法十大名著《一切为了爱情》《昆廷·杜沃德》《雨果戏剧选》《红与黑》《人生的开始》《包法利夫人》《水上》《约翰·克里斯托夫》《哥拉·布勒尼翁》《飞马腾空》等。

  许渊冲还总结了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撰有《翻译的艺术》《文学翻译谈》《文学与翻译》《译笔生花》等,并用英文著有《中诗英韵探胜——从诗经到西厢记》(列入北京大学名家名著文丛)、《逝水年华》(由杨振宁作英文序,在北京和纽约出版)。

  诺贝尔文学奖评委评价他翻译的中国文学名著“是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学的样本”;他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道德经》作出了新的解释,提出了解决现代文学翻译矛盾的理论;在文学翻译理论研究方面,他提出了“优化论”,总结了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在翻译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许渊冲用一生的热忱,致力于中西方文化交流,将中国文化传向全世界。2010年,他获得了中国译协“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林戊荪 | 翻译是桥梁,既要跨语言,又要跨文化

 

  “翻译它就像孙悟空,要把原文翻好的话,它要施展各种各样的办法。”—— 林戊荪

  林戊荪(1928年—2021年),天津人,先后就学于天津、上海、印度加尔各答。1946年赴美国新泽西州劳伦斯威尔学校学习,1947年至1950年在新罕布什尔州达特矛斯大学主修哲学,其间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留学生进步活动。

  1950年夏提前返国参加祖国建设,开始了为之奋斗一生的对外传播与翻译事业。先后任英文《人民中国》政治组编辑、《人民中国》通联组组长,并多次借调至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撰写英文稿件。1958年参与创办《北京周报》,撰写国际问题专栏。1950年代初曾两次赴朝鲜,担任红十字小组和解释代表团翻译。在此前后还为亚太地区和平会议(1952年)与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进行同声传译。1980年代任《北京周报》副总编辑与临时负责人。1988年,任中国外文局局长、中国翻译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其间,多次为一些中央重要文件的英文译稿定稿,并担任全国翻译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1994年离休后,继续为我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壮大贡献力量,先后担任国际翻译家联盟理事、中国译协中译外委员会主任和理论与教学委员会主任、《中国翻译》主编等。此外,还多次在国内外各类翻译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在各地大学讲课。主要译著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论语》、赵启正与路易·帕罗所著《江边对话:一个无神论者和一位基督徒的友好交流》(与夫人张庆年合译)、赵启正与邵煜栋所著《浦东奇迹》(与张庆年合译)、《黄华回忆录》(合译)、《丝绸之路》(与张庆年合译)《布达拉宫》《南京大屠杀》(合译)等。此外,还为熊光楷所著《国际形势与安全战略》与《国际战略与新军事变革》两书改稿与定稿,为《毛泽东外交文选》定稿。2011年,他获得了中国译协“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潘汉典 | 通过教师身份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

 

  “我这辈子能够继续向我们的国家,通过教师身份培养一些国家需要的人才,我就很满足了,所以我在这个时候没有更大的要求,就希望我们人民能够继续努力,真正给我们国家作出很大的贡献。”——潘汉典 

  潘汉典(1920年—2019年),我国杰出的比较法学家和外国法律法学翻译的奠基者。194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比较法研究所,获法学硕士学位。先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国政法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担任过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法学译丛》主编,中国政法大学比较法研究所首任所长,《比较法研究》主编。

  他精通英语,同时通晓法、日、德、俄等多种语言,一生致力于翻译国外的法律制度和法学理论文献,立志把国外最好的法律制度和先进的法学思想介绍进中国,先后发表和出版了大量的法律法学译著,包括马基雅维利的名著《君主论》和《比较法总论》《英格兰状况》《有限公司法论》《权利斗争论》《英吉利宪法》等。他作为总审定参与编撰了《元照英美法词典》,该词典多次再版,已成为学习英美法者的常用工具书。2002年获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2012年,他获得了中国译协“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宋书声 | 毕生坚守有“书声”

 

  “从1951年开始,55年的时间,我一直从事马列著作的翻译工作。能够从事马列主义的翻译工作,我感到很光荣。我对我所担负的工作,增强了更大的责任感。” ——宋书声

  宋书声,1928年生于河北新河,曾任中央编译局局长、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会长。2002年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宋书声先生长期从事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翻译,译有《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等著作,曾参与翻译《斯大林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列宁全集》(第一版、第二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胜利与悲剧——斯大林政治肖像》(第一卷、第二卷)、《我这代人的见证——关于斯大林的思考》等,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研究作出杰出贡献。

  宋书声认为,翻译本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要出精品,就须不断沉淀、跟上时代。精通中文和外语,只是成为一名翻译的基础,要具备马克思主义的修养,还需要政治经济学、历史、宗教、哲学等多学科的积累。2018年,他获得了中国译协“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