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全球专家:稳定增长的中国经济仍然是世界发展的强大推进器

《北京周报》记者 马苗苗  ·   2023-03-26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时事
打印
纠错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近年来新冠疫情、贸易保护主义、地缘政治冲突、潜在的金融危机不断对世界经济进行冲击,而缓慢的经济复苏使世界安全局势变得更加动荡。

  3月25日,以“经济复苏:机遇与合作”为主题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此次是2020年后这个高端经济论坛首次恢复线下举办,受到全球的关注。中外政要、企业家、学者汇聚一堂,围绕经济稳健复苏、高水平对外开放、产业链韧性、绿色低碳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等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全球专家在研讨中表示中国通过扩大内需和进一步开放等举措会实现经济继续稳定增长,中国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可靠的助推器和稳定锚。他们同时也指出,冲突对抗将进一步对全球发展和安全造成威胁,而合作共赢才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每年“两会”后首个国家级大型国际论坛。自2000年创办以来,论坛一直秉持“与世界对话,谋共同发展”的宗旨,是中国政府高层领导、全球商界领袖、国际组织和中外学者之间重要的对话平台。

  中国政府高层领导、全球商界领袖、国际组织和中外学者3月25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出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张巍摄)

  

扩大内需 推动长期稳定发展

  过去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当下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恢复发展的主要引擎。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开局良好,全年将实现整体好转。今年中国经济的贡献率将会超过去年,继续为全球经济恢复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当下,全球经济出现了抗通胀,防止金融市场动荡和防止经济衰退的“三难”选择,而我国也面临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的“三稳”压力。不管从短期还是中长期看,扩大内需战略都是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安排。短期内如何扩大内需,既是实现中国经济增长5%目标的基础要求,也决定着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如何为全球注入稳定性力量。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把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第一位。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要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3月25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发表演讲(张巍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在论坛发言中指出,扩大内需不仅是当前推动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也是中国经济中长期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途径。我国自1998年提出扩大内需战略以来,政策重点多以扩大投资需求为主,但扩大消费的手段和政策工具相对来说比较有限。随着扩大投资的空间收窄和边际效率下降,扩大消费对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就显得尤为重要。

  他表示,中国需要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有效改善市场预期,通过改革创新,消除制约消费增长的体制性障碍,激活潜在消费需求,这样将会释放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经济增长潜力,推动中国经济企稳回升,并开启新一轮增长周期。

  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在创造就业和实际工资增长方面成效显著,想要通过扩大内需保证经济增长,需要发挥全要素生产率(TFP)的作用,高度重视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力人口下降的趋势。

  自2001年起,罗奇就一直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从未缺席。他坦言,扩大内需始终是大家的关切所在,期待内需能够扩大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过去20年里,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还是来自于投资,因为中国需要大量投资来支持城镇化进程。全要素生产率在拉动内需方面的重要性尚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3月25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发表演讲(张巍摄)

  罗奇表示,中国在创造就业和实际工资增长方面表现突出,但社会保障体系、养老和医疗的改革仍有一些滞后。家庭对养老问题存在焦虑,也会对消费的增长形成拖累。他指出,从2011年开始,全球范围内的人口红利就逐渐消失,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劳动力人口的下降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当前中国需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同时以内需拉动生产力水平提高,因此要高度重视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力人口下降的趋势,避免重复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道路。

  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讨论内需绕不开房地产行业。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说,在基本解决了住房“有没有”的问题后,现在消费者更关心房子品质属性“好不好”的问题。他表示,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城乡居民升级住房消费的愿望十分强烈,与居住相关的装修设计、家具家电、智能设备、物业管理、租赁服务等迅猛发展。中国有14亿人口和还在增长的4亿中等收入群体,城镇化潜力和升级的房地产消费需求将为城市更新、资产盘活及房地产上下游产业链投资提供新的机遇。消费升级将成为中国房地产转型的新引擎,成为撬动从消费到投资再到消费的经济增长飞轮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他认为消费升级呼唤大租赁时代的来临,产业发展将更加专业化和集约化。

    

扩大市场开放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指出,未来我国的重点任务包括,以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为支撑,着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高端要素资源“引力场”,使国内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作为美国企业在华代表机构,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提出与中国进行建设性的商务联系,消除贸易投资壁垒,并营造一个规范、可预测的、透明的商务环境。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表示,希望未来中国在一些几方面做出努力,更好的优化营商环境。比如,提供更透明的监管,尤其在数据、隐私方面的法律执行,推动数据的自由流动;制定更加透明的市场规则,为各国企业提供平等的竞争环境;更好地平衡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间的竞争,在云计算、农业、量子计算等领域进一步开放市场。他还表示,期待中国能够建立更透明、更公平的政府采购机制,尤其是医疗领域。他说,“创新的定价机制可以让病患获得更公平的待遇,而且可以更好地让外国企业在中国展开研发。”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3月25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发表演讲(张巍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马骏认为,下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有五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第一是提高政策的可预期性和透明度。比如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欢迎更多的企业参与讨论,提高政策决策透明度。第二是要改进政策和监管的执行方式。比如一些重大的监管政策出台、执行的时候,要给予必要的过渡期,让企业有时间进行内部调整,尽量避免一刀切的监管方式。第三是要优化技术标准,规范检验检测和认证的管理。尽快接轨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帮助外资企业适应中国相关监管。第四是在鼓励创新和市场采购方面,平等对待内外资。公平对待不同路线的新技术。第五是在数字经济方面加快与国际接轨,更加主动的申请加入一些高标准的国际经贸协议,这样的话有利于企业的跨国运营。

  “营商环境是政府和市场关系的一个集中的反应,更是展现一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个缩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局一级巡视员肖芸表示。

  肖芸从制度、实施和服务三个方面回应了各方提出的关切。她表示,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的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非常大,新制度的推出要经过充分的论证和考量。因此制度的完善和调整一定要基于保证其稳定性的前提。在推动改革措施时,应当事先进行充分的试点、试运行,进行客观评估后再扩充推广适用范围。第二,对接国际标准层面,中国过去已经学习吸纳了国外的诸多先进经验,将进一步完备现存制度中不够完善的方面。第三,未来在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将更多地听取和采纳企业家的意见,更好对接制度规范和企业诉求。

  她说,从实施的层面来看,我国已经建立了统一的制度规则,公平的面向所有市场主体。但具体的实施标准可能不够细致准确,导致实施过程中出现差异化。未来参与制度设计的部门将出台更细的标准和指导措施,保证制度的标准化运行。

  肖芸还表示,未来在要求企业合规运营的同时,政府职能部门将进一步优化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方式为企业运营提供便利化服务。

  中国政府高层领导、全球商界领袖、国际组织和中外学者3月25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出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张巍摄)

  

摒弃“零和”思维 合作才能共赢

  “中国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可靠提供者。我们认为,按照比较优势客观形成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具有全球公共产品的性质,大家应当共同维护。不顾经济规律强行推动‘脱钩断链’,必然会损害全球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这是与全世界作对。”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说。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3月25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3年年会上发表演讲(张巍摄)

  近年来,跨境投资增长停滞,全球贸易增长放缓,全球价值链出现转移甚至萎缩的趋势。新冠疫情与中美经贸摩擦等因素相互交织,进一步催化了新一轮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背景下的价值链重构。

  尽管面临诸多现实挑战,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认为,中美企业发展合作非常具有韧性,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抱有信心。当然,他也直言,美企对当前的产业链供应链难题也存在顾虑和担忧。

  商务部原副部长、世贸组织前副总干事易小准表示,各国应当摒弃零和思维,回到多边合作的正确轨道上,共同维护一个相互依存、高效和稳定的全球供应链。“对全人类来说,这是一个利远大于弊的共赢方案。”

  他说,“安全永远是相对的,中国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不开放就不会有发展,落后才是最大的不安全。我们应该做的,是探索如何在开放的状态下建立自己的安全机制,而不是为了追求绝对安全而放弃对外开放,甚至主动脱钩。”

  艾伦表示,对华出口为超过100万美国人提供了工作机会。很多美国、欧洲企业CEO都关注中国,并努力说服董事会增加对华投资。美中之间尽管面临挑战,双方企业的交流仍然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面对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再次呼吁地缘政治解决方案。他认为,中国已成为一个成功的大型经济体,但遗憾的是,美国却将中国视为对其主导地位的威胁。近年来,美国对华设置诸多贸易壁垒、技术壁垒和金融壁垒,加剧了紧张局势。萨克斯直言,“美国的对华思维大错特错,这非常危险。任何国家都不应谋求单极霸权,而应追求合作共赢”。

  3月25日下午,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北京集体会见来访的美国友好团体和工商界人士时指出,中方对发展健康、稳定、建设性的中美关系的态度没有变化,始终主张中美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希望美方停止不择手段遏制打压中国,和中方一道推动中美关系克服当前困难。欢迎美国企业继续扩大对华投资、扎根中国,中方愿继续为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