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中国外交迎难而上、兼善天下

陈向阳  ·   2022-12-30  ·   来源:中国网
标签:中国外交;国际传播;时事
打印
纠错

  回顾2022年,面对动荡不安、乱变交织的外部环境,中国外交趋利避害、激浊扬清、引领担当;展望2023年,面对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中国外交将统筹发展和安全,稳中求进、开拓创新、以外促内。

 

2022年中国外交三大亮点

  2022年的中国外交,是迎难而上,勇毅前行的一年,呈现为以下三大亮点:

  一是战略话语权有新突破。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安全倡议、主持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彰显对全球发展和安全的统筹引领。继2021年9月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之后,习近平主席于2022年4月又提出全球安全倡议。这“两大倡议”为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思想动力,也因此成了中国外交新的高频词。习近平主席6月23日主持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四次会晤,提出中方愿同金砖伙伴一道,推动全球安全倡议落地见效、全球发展倡议走深走实。

  二是对外战略有新发展。党的二十大擘画中国外交新征程,为促进中国与世界良性互动提供重要遵循。党的二十大报告外交部分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题,彰显中国外交兼善天下的崇高境界。报告辩证研判当今天下大势,郑重宣示,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报告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中国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努力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

  三是出访行动有新进展。特别是习近平主席在党的二十大后两次出访,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彰显以天下为己任的世界大国领袖风范。11月14-19日,习近平主席赴印尼出席G20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赴泰国出席APEC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泰国进行访问。其中,“习拜会”讲话主动塑造求同存异、良性竞争的中美关系,G20峰会讲话推动包容、普惠、韧性的全球发展,APEC峰会讲话力主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印尼、中泰命运共同体”,提升睦邻外交。12月7-10日,习近平主席赴利雅得出席首届中阿、中海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引领中阿、中海和中沙关系迈进全面深化发展的新时代,对中东格局和地区形势产生积极影响。

 

2023年中国外交四大看点

  当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际社会加速步入“后疫情时代”。2023年,中国外交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和习近平外交思想,坚持稳中求进、趋利避害、以外促内,坚持义利兼顾、德力俱足、刚柔并济,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新安全格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主动营造总体有利的外部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以习近平外交思想提出五周年为契机,强化国际战略形势研判与对外大战略谋划。2018年6月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确立了“十个坚持”的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乘风破浪。此后国际战略环境发生了深刻复杂演变,百年变局、中美竞争、新冠肺炎疫情、乌克兰危机、气候危机叠加共振,世界变得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不太平,中国外交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二是以“两大倡议”为抓手,以“一个价值体系”为理念,统筹引领全球发展和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外工作务必统筹发展和安全,协调推进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三是以纪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为契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助力经济全球化。习近平主席宣布,中方考虑明年举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将为亚太和全球发展繁荣注入新动力。

  四是有的放矢、多管齐下,完善巩固大外交布局。在周边外交上,运筹“大周边”战略,防止域外势力以“印太战略”搅局、喧宾夺主,针对热点、风险点加强危机管控。在大国关系上,针对不均衡的多极新格局均衡开展“多极外交”;运筹中美“竞合博弈”;推动金砖机制稳步扩容,对乌克兰危机加大劝和促谈力度。在全球治理上,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引领疫情防控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在国际传播上,推进治国理政交流互鉴与文明对话,扩大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作者系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博导)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