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深度访谈 | 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怎么走?

《北京周报》记者 陶幸  ·   2022-03-16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中国经济;全国两会;时事
打印
纠错

  3月5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预期目标与工作任务。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就中国经济长期走向接受《北京周报》记者采访,张燕生表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这个趋势不会变,此外,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整个社会需要转变发展思路,以下为采访整理。

  3月6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接受《北京周报》、澳广视和广州广播电视台联合采访。(广州广播电视台 陈智恒摄)

 

  在去年高增长的基础上,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经济增速预期定为5.5%左右,您如何看这个目标?

  张燕生:去年我们的GDP增长为8.1%,经济运行实现了较高增长。中国经济的增长是靠经济内生动力支撑,而不是靠经济刺激实现,这是中国和美国以及其他世界主要国家的区别。例如,美国去年的经济增长是在超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推动下实现的,中国的宏观经济部门不但没有扩张刺激,反而相对有点收紧。

  此外,在疫情面前,中国累计的病例和死亡的病例比美国等主要国家要少得多,在有效防控疫情的同时,仍能保持高速增长,也说明中国经济的活力强劲。

  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取得这个成绩难得可贵。

  我们今年的预期增长率的目标是5.5%左右,体现出我们的信心。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这个趋势不会变。

  由于疫情影响,去年三四季度经济有一定下滑,加之社会对反垄断、煤电矛盾、共同富裕等问题的误读,导致一些国际国内预测机构看空今年经济增长前景。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2年宏观经济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从七方面政策发力。此外,会议还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共同富裕、资本、初级产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碳达峰碳中和等五个问题。

  对这五个重大问题的说明,使国内国际对中国经济未来前景有了一个官方的解读,起到纠偏的效果,为下一步工作形成更好的预期。因此,才会有今年5.5%左右的预期目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稳字当头是,稳中有进,七大政策齐发力,也就是宏观要稳,微观要活,结构性政策要畅通,科技政策要落地,改革开放的要释放动力,社会政策要托底。这些对经济恢复比较疲软的领域给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这说明中央政府仍将保持战略定力,保持宏观杠杆率的基本稳定。我们不进行超大规模经济刺激和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施策。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收紧,有一些领域和部门的复苏和整个的大盘基本盘相比相对要弱一点。对于受新冠疫情冲击影响较大的领域,如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恢复相对较弱,生产性服务业困难行业(如运输、仓储、物流)和生活性服务业困难行业(如餐饮、酒店、住宿)恢复艰难,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困难较大。

  目前,政府14个部门出台了43项助企抒困扶持性措施,精准施策,帮助这些领域的企业排忧解难。

  此外,当前全球资本持续净流入中国。中国的人民币资产成为国际金融避险手段。这也验证了全球投资人看好2022年的中国经济,和未来的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前景。

2021年5月7日,参展商在消博会上为观众介绍巴基斯坦青白玉制品。(新华社)

 

  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您对未来经济发展有何建议?

  张燕生:以消除绝对贫困为标志,中国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过去40年改革开放,主要围绕发展市场经济、外向型经济、工业经济出发,参与国际大循环,把经济效益做上去。在新发展阶段,主要围绕科技、法治和共同富裕三个方面。

  第一,基础研究和科学是决定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要增加对科学、技术、人才、创新的投入,例如,“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把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从6%提高到8%;;第二,推动规则、管理和标准的现代化,推动中国的制度现代化、法制现代化、治理现代化,并且与国际高标准的制度相衔接;第三,先富带后富、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社会人均收入差距。

  整个社会需要转变思路,不能单纯的想挣快钱、挣大钱、挣容易的钱,应该是科技向善,资本向善。

  在经济发展上,我国要继续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导,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对内,将扩大内需要作为战略基点,消费要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头驾马车。到2035年,中国的消费市场规模可能是美国和欧盟的总和。这需要我们把握住市场机遇,努力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在GDP的比重,提高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实现中等收入人群的倍增,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

  对外,需要我们继续扩大开放,深耕东亚、东南亚,一带一路,美欧第三方合作。

  第一,要推动更高水平的市场开放、更高效率的贸易投资便利化和更加开放的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例如,今年1月1号RECP正式生效,九成以上的产品逐渐零关税。中国还正式申请加入CPTPP,它的零关税比例有可能达到99%。

  第二,要推动更高标准的制度性开放,和国际高标准相衔接。例如,中国加入CPTPP可能在经济上作用不大,但它能够推动中国的制度性开放,在国有企业改革、产业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和数字经济等方面的规则制定上有很大促进作用。

  第三,要推动创新开放,中国发展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需要世界的智慧,对全球开放。

 

  如何看待中国未来的国际竞争优势?

  张燕生: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国际上鼓吹与中国“脱钩”只是少数,绝大部分会选择挂钩。一方面,我们在打金融战、贸易战、科技战,另一方面,自2020年2月28日起,中国国债正式纳入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再进一步。

  如果没有中国的国债、中国的资产、中国的成分,它就谈不上国际化,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

  十年以后,中国在低、中、高端市场都会很强,比如在七大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远超越南、孟加拉、印都等,中国的优势在哪里?

  中国的发展的下一步是国际合作战略,建立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中国会非常的重视进口。当前,中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未来,中国有望成为进口大于出口的贸易逆差国。中国给别国订单、需求、动力,他们还会愿意跟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脱钩吗?

  例如,香港上市制度改革为生物科技和生命科学公司打开直接融资新途径,目前,香港已成为亚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资中心。现在香港资本市场发挥科技创新孵化器功能,越来越多生物科技公司来港上市。这些都是市场驱动的结果。

  从这个角度来说,可以看到中国的文化跟西方是不太一样的,中国不喜欢丛林法则、赢者通吃、零和博弈,而是“有饭大家吃”,这就是中国未来的国际合作竞争的优势。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