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蒙古实践

《北京周报》记者 李一凡  ·   2021-10-12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生物多样性;内蒙古;时事
打印
纠错

  炎炎夏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的小扎格斯台淖尔迎来了最美的季节。这里水草肥美,风光秀丽,水鸟时不时从湖上掠过,一头头体型硕大的西门塔尔牛在湖畔散步歇息。游人们纷纷掏出相机和手机,定格下一幕幕动物与自然的和谐美景。

牛群在湖畔散步歇息。(《北京周报》记者 李一凡摄)

  在小扎格斯台淖尔二十余公里外的正蓝旗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桑根达来镇图古日格嘎查(蒙语:行政村的意思)的嘎查长巴图斯琴正在对保护区进行巡查,防止散养牲畜进入,并检查保护区内牧草生长情况。 

  “今年牧草长势很好,打草已经成为了我们老百姓增收的重要途径,这在以前根本是无法想象的。”面对满眼的绿色,巴图斯琴不禁感叹道。 

  内蒙古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之一,这里具备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也造就了以森林、草原与荒漠等为主的多样生态系统。但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牧民超载养畜和自然气候变化,当地生态系统面临巨大挑战,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同时,草原退化、沙化问题愈加凸显。而正蓝旗正位于距离京津地区最近的“大沙盆”——浑善达克沙地的腹地,源于这里的沙尘暴等自然灾害曾严重危害华北地区。“不知道是我们牲畜太多还是天气的问题,20年前这里几乎看不到绿色,沙化实在太严重了。” 巴图斯琴回忆道。 

  为了防风固沙,遏制土地沙化,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于2000年正式启动。由于土地沙化较为严重,巴图斯琴所在的图古日格嘎查及周边几个嘎查被划定为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旨在通过全面封禁,严格保护的方式,禁止牲畜散养,并对植被和自然生态系统严加保护,着力恢复及增加沙区植被。 

  由自由放牧转变为舍饲圈养,这对于世世代代靠散养牛羊为生的牧民来说一时间难以接受,偷偷放牧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此,当地政府在通过技术培训等方式帮助牧民积极适应圈养的同时,提供相应补贴,帮助牧民引进良种肉牛西门塔尔牛。“原来我们养一头本地牛只能赚两三千,而引进西门塔尔牛后,一头能赚一万多。牛的数量虽然少了,但收入却增加了。” 巴图斯琴说,“现在草原回来了,不仅环境变好了,我们还能靠打草增收。现在没有人不赞成保护草原,人人都是草原的守护者。” 

  拼版图片:左图为治理前的正蓝旗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内蒙古自治区宣传部提供);右图为2021714日拍摄的正蓝旗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李一凡摄)

  除了围封禁牧,正蓝旗还通过育林育草、飞播治沙等方式,对封禁保护区实施重点治理。“我们在这里种植了三层植被,最上层是乔木,中间种植黄柳、红柳和柠条,最下层是草本植物。通过多年的努力,保护区内的植被覆盖率已从不到10%提高到35%以上。”正蓝旗林业和草原局局长于桩介绍道。 

  昔日的风沙地再次披上了绿装,而在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圈的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绿色也愈发亮眼。 

  “这些年来,保护区内的植被得到了有效保护,恢复得越来越好,作为一名老员工,我很有成就感。”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刘玉良是一名有着29年巡护经验的老同志。本已到了退休年龄的他,却“遇上了工作以来的最好时光”,于是决心继续坚守在工作岗位。对于保护区内的动植物情况,刘玉良更是如数家珍。“保护区内过去只有十几头野生马鹿,现在已经自然繁殖到了50头,狍子也比2000年之前多多了,就咱们这附近一平方公里,我都见过有十七、八只……” 刘玉良说。 

  在内蒙古,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和草原自然保护区的治理只是当地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缩影。近年来,内蒙古各地因地制宜,根据生态环境实际情况,采取草畜平衡、轮牧、休牧等保护措施,科学核定载畜量,防止草原退化,使广袤的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与此同时,各地还不断加快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向集约高效、优质绿色、少养精养的现代畜牧业迈进。

  在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查干淖尔镇,一座总面积超过2万亩的现代化家庭牧场在草原上格外显眼。这里标准化棚圈、实验室、医疗室、储草棚和各种专业化设备一应俱全,已具备1000头牛的饲养条件。

郑宗明经营的现代化家庭牧场。

  受到个人抵御风险能力薄弱、设备陈旧、劳动力不足等因素影响,每到冬季,牧民常常会在养牛上遇到困难。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当地牧民郑宗明在2009年成立了合作社,通过“企业+合作社+牧户”的新模式,利用企业提供的优质饲草、科学的喂养配方和专业的技术服务,并依托合作社的基础设施和规模化养殖,为周边牧民提供冷季舍饲、暖季轮牧托管代养业务。 

  “牧民可以把自己的牛托管给我们,反而比他们自己养更经济划算。”郑宗明对记者介绍道。现在,牧场已为周围牧民托养400余头牛。得益于这种模式,牧民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经济效益。而在托管期间,冬季草场因圈养方式而免遭破坏,暖季的轮牧也更加科学,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草场的压力。 

  随着各地区生态优先措施的稳步推进,绿色正在成为内蒙古最亮丽的底色。2020年,内蒙古全区草原综合植被平均盖度达到45%,比本世纪初的30%提高了15个百分点,把中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的同时,走出了一条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效益双赢的道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