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RCEP签署: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胜利

陶短房  ·   2020-11-17  ·   来源:中国网
标签:多边主义;自由贸易;RCEP;时事
打印
纠错

  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领导人会议15日以视频方式举行,会后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

  RCEP最初系东盟国家和中、日、韩、澳、新、印度等六个和东盟签有自贸协定的国家,在2011年11月第19届东盟峰会上倡导发起的区域性合作架构。2012年8月,“10+6”国家的经济部长一致同意于当年底启动RCEP协定谈判工作。2012年11月第21届东盟峰会上,16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正式签署RCEP框架并宣布谈判开始。自那以后历时8年,经历了漫长、坎坷、艰辛谈判和努力,RCEP终于修成正果。

  原本“10+6”国家希望于2015年底之前结束谈判,但好事多磨、一波三折。奥巴马政府在“重返亚太”战略驱使下,将原本由文莱、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四国倡导发起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SEP)接收并更换概念,推出意在排斥中国、巩固美国在亚太经济一体化中话语权的“跨太平洋伙伴协定”(TPP)。一时间RCEP前景蒙上一层阴影。在谈判过程中,许多参与国之间、参与国内部的新旧矛盾也相继爆发。一些国家及其内部的团体和个人,或对亚太区域性经济合作的意义产生质疑,或在中美两大国间“取舍两难”,或担心本国、本方在RCEP生效后利益受损,导致谈判进程被多次拖慢。6个东盟外伙伴国中的印度于2019年11月退出谈判,而日本则一度提出“除非印度重返否则日本将不会签署协定”的诉求,令RCEP“落地”困难重重。

  然而,特朗普上台后随即退出TPP,这令亚太自贸框架大幅缩水,变成了缺乏人口和市场需求的自贸协定,令RCEP概念在一番波折后重新获得亚太区域内国家的优先重视。2019年以来,经济复苏缓慢,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另外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及疫情应对措施对全球贸易、跨国产业链,以及全球就业产生巨大冲击。这令“10+5”国家不得不重新认识到RCEP框架的可贵。正如此次峰会的“东道主”越南总理阮宣福所言,RCEP的签署和日后生效,将“为疫情后经济恢复作出巨大贡献”。

  许多经济学家指出,RCEP的最重大意义,是促使签署国在10年期限内逐步取消相互间绝大多数关税,并对彼此间非关税壁垒作出必要限制。它的签署,令广阔的亚太经济区域可以制订统一、互惠的贸易规则,从而有效促进该区域跨国产业链的形成,推动成员国间贸易、服务和投资增长,是新冠疫情大流行后,促进“10+5”各国经济恢复的平台。RCEP会为签署国提供更多相互贸易和投资机会,从而令这些国家在相互促进经济复苏方面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意义重大,尤其考虑到疫情的长期影响和美国未来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就更是如此。

  李克强总理指出,RCEP的签署是“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的胜利。这一说法获得其他各亚太贸易伙伴的普遍认同。马来西亚贸易部长阿兹明·阿里就在协议签署后激动表示,“10+5”各国经过8年饱含鲜血、汗水和眼泪的谈判,终于等来了签署协议的一刻,“这项协议表明,RCEP国家在当前困难时刻选择开放市场,而非诉诸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一些工业化国家曾长期无端指责中国“不是市场化国家”“不遵循自由贸易原则”,却在单边利己主义情绪驱使下不断挥舞贸易战“大棒”,乱设贸易壁垒,动辄“退群”,视贸易伙伴和自由贸易原则如儿戏,弃多边主义和互惠互利原则如敝帚。与之相反,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人口大国,在当前充满危机和不确定性的全球区域、地缘经济形势下,始终不渝地高举多边主义、自由贸易大旗,积极、热情、务实地推动区域经济贸易合作,在危难时刻赢得了本地区广大贸易合作伙伴的普遍认同和理解,终于在15个伙伴的共同努力、相向而行、相互妥协、求同存异下,让这个覆盖全球经济30%和人口30%,当前全球最大“体量”的自贸区域水到渠成。

  RCEP的签署只是亚太区域自由贸易进程所迈出的第一步。根据协议规则,只有东盟10国中至少6国、5个东盟外伙伴国中至少3国完成各国立法机构批准程序,RCEP才算正式生效。“10+5”国家还需再接再厉,让已获得“准生证”的RCEP平安“顺产”。RCEP并非一个封闭性的贸易框架,中国及其他签约伙伴国也并没有效仿某些国家“排他”的小算盘,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原则的基础,是开放、合作、互利。在不久的将来接纳更多志同道合的亚太区域经济合作伙伴加盟,是“10+5”伙伴的共同意愿和伟大使命,也是让多边主义、自由贸易原则获得更大胜利的关键。(作者系旅加学者)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