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9-08 · 来源:北京周报网 |
标签:中美关系;哈佛教授;时事 | 打印
| 纠错 |
编者按:面对近期美国政府某些高官不断污蔑、丑化、抹黑中国的行径,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公共管理教授、美国国家公共行政学院院士史蒂夫•凯尔曼(Steven Kelman)给本刊独家撰稿,指出特朗普政府目前“妖魔化”中国(demonize China)的各种举动会加剧恶化双边关系,并称“美国不应该成为中国的敌人(We should not be their enemy)”。
以下是来稿摘译:
作为哈佛大学的一名美国教授,我目睹了近一两年来美国对中国的妖魔化迅速蔓延、日益严重之势,比如近期就新冠病毒话题对中国的抹黑。
对此,我深感焦虑。
其实与很多美国人一样,我对中国的某些政策持保留意见。
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妖魔化中国。
让我从一个我认为应该成为美中开展建设性对话的恒定不变的基点开始谈起。这个基点就是:中国与上个世纪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比如纳粹德国和苏联——都没有任何可比性。尽管中国的政策有不少缺点,但中国是这两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更好的一个社会(China is an incomparably better society than either of those places)。
我这样说是有原因的。
首先,我们永远都不要忘记,自1978年以来,中国已经帮助亿万人民摆脱了贫困,在短短几十年间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这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漠视、甚至抹黑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不正确的,只会凸显自身的心胸狭隘。但是如果中国因消除了饥饿而成为人权标杆,这一点我是不太认同的,因为人们不仅仅靠面包活着;但同时,如果有人说,挨饿算什么,你们可以自由的发表观点就行了,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
其次,纳粹德国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国际舞台上曾频频征服和压迫别国,而中国在国际上的言行举止跟上述两国的行径毫无相似点可言(There is nothing in China’s behavior in the world that even slightly compares with the conquest and oppression of other nations that characterized both Nazi Germany and the Stalinist Soviet Union)。或许有人要指责中国在某些国际交往中有些傲慢——对美国可能也有同样的指责;但是,这一“缺点”与现代历史上的邪恶帝国的本质完全不同。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对其周边实力较弱的国家都是相当温和的。以明朝为例,中国只是要求周边国家来使向中国皇帝鞠躬敬礼、带来朝贡品就行,这比战争侵略和残酷的经济剥削温和多了(China only asked that other countries in Asia send embassies to bow before Chinese superiority and bring gifts, much milder than invasion and ruthless economic exploitation)。
今天也是同样如此。中国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其外交思想指引,虽然我对这样的预期不太确定,但是我认为中国秉持的“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方针通常会帮助中国获得更多国际影响力。此外,中国的外交政策和美国穷兵黩武似的外交政策也完全不同。去年,特朗普总统打电话给95岁的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与他谈论中国(这是两人唯一的一次对话),卡特总统说,特朗普在交谈中表示特别担心中国会“超过我们”(He is particularly concerned about how China is "getting ahead of us.")。
卡特说,特朗普的担忧也是他的担忧。“你知道为什么吗?”卡特说,“我在1979年恢复了与中国的外交关系。自1979年以来,你知道中国与别国打过几次仗吗?零。但我们却一直处于战争之中。”卡特认为美国是“世界历史上最好战的国家”,因为美国希望将其价值观强加给别国。反观中国,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到高铁等项目上,而不是国防领域。
“我们浪费了大概3万亿美元,”卡特提到美国军费开支时说道,“中国没有在战争上浪费一分钱,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正在领先我们。几乎在所有方面。”
因此,我经常会问一个美国人不常问的问题:假设中国成为亚洲地区的主导国家,我也许不会非常兴奋,但如果让我花3万亿美元来阻止中国,值当吗?
所以,我经常对其他美国人说,对中国淡定点儿(cool it about China),这是“放松”(relax)的美国俚语说法。我不一定喜欢他们所做的一切,但是他们(中国)也做了很多好事。我们不应该成为他们的敌人。(编译:温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