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对自美国进口的聚苯醚进行反补贴调查,与当前中美经贸谈判无关

《北京周报》评论员 兰辛珍  ·   2020-08-28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中美经贸谈判;反补贴调查;时事
打印
纠错

  中国商务部决定从814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聚苯醚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时值中美就第一阶段经贸谈判协议执行在美出现各种负面情绪,以及国际上有关中美会不会进行第二轮经贸谈判的猜测性言论乱飞之际,中国商务部这一决定,被美国一些政客视为对美施压的举动而表示出不满。 

  实际上,商务部的决定与中美经贸谈判没有任何必要的联系,在最近二十年里,中美之间双反调查(反补贴反倾销)一直存在,且美方对中方发起的双反调查远远超出中方对美方发起的双反调查。这次中方对进口自美国的聚苯醚进行反补贴调查,其实就是中美双反调查案例中的普通一例而已,与当前中美经贸谈判无关。 

  首先,中国商务部依据国内企业申请作出反补贴调查决定是自身职责所在。 

  聚苯醚是一种广泛应用在光伏、汽车、通信、电子电器、水处理、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化工产品。中国国内市场上对聚苯醚的需求最近几年一直在持续增长,由2017年的11.01万吨增至2019年的14.39万吨。但国内聚苯醚的产量仅由2017年的7.96万吨增至201910.33万吨。也就是说,国产聚苯醚的供应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聚苯醚的价格应该上涨才对。但实际情况是,中国市场上聚苯醚的价格由2017年的100/吨下降至2018年的84/吨,2019年继续下降至64/吨。 

  是国际市场聚苯醚价格整体低糜吗?并不是。同期国际市场聚苯醚价格2019年比2017年总体上涨了41.17% 

  中国市场上聚苯醚价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遭到了美国产品的冲击。商务部数据显示,美国出口到中国的聚苯醚,由2017年的17千多吨增至2019年的21千多吨,2019年比2017年累计增长26.50%。但同期中国市场上,从美国进口的聚苯醚一直在大幅低于国产聚苯醚的价格销售。由于从美国进口的聚苯醚数量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总体稳定在15%左右,这一比例已经完全可以影响中国市场上聚苯醚的价格走势。 

  从供需数量上来看,聚苯醚的市场竞争并不激烈,或者说并不存在竞争。进口聚苯醚不需要大幅低价也可以销售一空。美国出口中国聚苯醚低价销售,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美国企业意图通过低价倾销挤垮中国国内企业,从而并进一步占领中国。而美国企业之所以有能力在中国市场上低价倾销聚苯醚,是因为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政策、税收等各种形式的补贴。 

  中国相关企业和其聘请的律师经过调查发现,美国聚苯醚生产企业可能受益的补贴项目共计145项,其中包括联邦政府提供的20项补贴政策,和地方政府提供的125项补贴政策。其中最多的是通过各种名义的税收减免,让聚苯醚生产企业可以减少成本支出。根据《反补贴条例》第三条第(2)款的规定,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向企业提供税收减免优惠政策,实际上是放弃了政府应收缴的税收收入,符合反补贴法律规定。 

  美国产聚苯醚在中国倾销的后果是,中国国内聚苯醚生产企业产品库存急剧增加,产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明显恶化。如果不采取反补贴措施,中国聚苯醚企业将遭受更加严重的损害。 

  于是国内聚苯醚生产企业向商务部提出了针对美国进口聚苯醚产品的反补贴调查。根据相关规定,调查最快于明年814日前结束。 

  其次,中国商务部决定对进口自美国的聚苯醚进行反补贴调查,表明中方严格遵守国际经贸争端解决机制。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际经贸出现争端是很正常的事情,在国际规则下解决争端,也是相互沟通了解协商的一种方式。比如双反调查,这种机制已经很成熟。 

  中方通过反补贴调查是为了纠正进口聚苯醚补贴产生的不公平的贸易竞争行为,消除补贴造成国内聚苯醚产业的损害性影响,且有助于恢复这种被扭曲的竞争秩序,有利于维护国内以及国际聚苯醚产业的发展。 

  聚苯醚属于国家鼓励发展的高性能新材料,在中国国内以及其他许多国家也刚刚起步,聚苯醚行业需要健康的发展环境。如果任由进口产品在国内市场倾销,冲击国内产品,显然是不健康的。 

  出现这种不健康的竞争行为时,中方依据国际规则决定进行反补贴调查,并与美方进行了沟通,通知美方相关企业,若有不同意见,可向中方提供资料。而不是像美国那样利用提高关税亦或国家安全等理由限制进口进行打压。 

  采取反补贴措施的目的是将补贴进口产品的价格调整到公平的竞争水平上,并不是将进口产品挡在国门之外。因此美国企业完全可以以公平、正常的价格水平向中国出口,其正当进入中国市场的行为不会受到任何限制。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