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第二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70年中国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分论坛专题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智库、媒体界人士齐聚一堂,分别从现代化的多元路径探索、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经济增长与包容性发展、开放合作、文明对话、共商共建共享与全球治理、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七个方面分组研讨了70年中国发展理念和经验,共话智库媒体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责任和作为。
参会嘉宾、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所长彼得•卡戈万加告诉《北京周报》,这是他第二次参加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各个国家的专家智库学者在一起交流和对话,有助于不同文明之间的互鉴以及国与国之间加强相互了解。
他认为,从非洲的角度很容易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因为中国和非洲人民都饱尝过外部势力的凌辱和侵略。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走和平发展道路值得非洲国家学习并借鉴。“如果一个国家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也无望摆脱贫困。70年来,中国减贫人口占全球减贫总规模的七成以上,这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得益于走和平发展道路。” 卡戈万加说。
当然,每个国家有不同的背景和各自的独特情况,要想取得发展,照搬他国的发展模式是不可取的,更多的应该是国与国之间相互对话、文明互鉴、取长补短。对此,卡戈万加说道:“在我看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指所有国家要走相同的道路、经历一样的发展模式, 而是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找到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法。这便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为何在世界上如此广泛地被接受的原因。
谈及世界上有的国家和地区盛行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现状,这位来自肯尼亚的非洲学者表示,当全球化在某些地方出现倒退的时候,中国通过举办进口博览会——这一全球最大规模的进口主题的展会,彰显了中国开放和负责任的国家形象。更难得的是,与传统西方大国不同,中国并未重复“国强必霸”的老路。“在全球合作中,中国就是代表着一个国家,就算面对吉布提或冈比亚这样的非洲国家,大家依然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