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汉欧班列:中部对外开放的新桥头堡

《北京周报》记者 尉红琛  ·   2019-08-09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对外开放;一带一路;时事
打印
纠错

  2012年10月24日,中欧班列(武汉)(下称“汉欧班列)开始试运行。通过这条陆上丝绸之路,位于中国中部的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武汉与10863公里外的捷克梅林克帕尔杜比采紧紧连在一起。据中国商务部的消息,迄今汉欧班列在中国50多个中欧班列开行城市中发运量及开行质量均名列前茅。

  2019年10月,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将在武汉举行,这是中国第一次承办综合性国际军事赛事。为了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武汉)和军运会的社会知名度及影响力,2018年11月29日,中国首个以吉祥物命名的中欧班列“兵兵号”(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吉祥物)从武汉出发。  

  历史上,在海陆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之外,还曾有过另一条重要的中外商贸交流通道——中俄万里茶道。茶道横跨欧亚大陆,全长13000公里,起点便是汉口。汉口是武汉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拥有两江交汇、九省通衢的优越地理位置而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茶叶集散地,有“东方茶港”之誉。十九世纪中叶,茶叶经汉口港北上一路到达圣彼得堡。繁荣的茶叶贸易也一度创下了 “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盛景。  

  如今,一个多世纪过去了,穿梭于武汉和欧洲各个城市之间的一列列“钢铁驼队”——中欧班列,让汉口这个昔日的“东方茶港”重现辉煌,武汉再次成为连接中欧贸易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  

 

打开陆上贸易大通道

  2011年3月19日,首列中欧班列从重庆出发,载着当地生产的电子产品,由新疆阿拉山口出境,一路开往德国杜伊斯堡,全程约11000公里,运行时间为15天。在此后的一两年间,成都、郑州、长沙、西安等越来越多的内陆城市陆续开通中欧班列。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与“一带一路”倡议叠加的重要节点城市,武汉自然也不甘落后。汉欧班列开通后,武汉及湖北便打开了直达欧洲的陆上货运大通道。   

  2014年3月,武汉汉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下称“汉欧国际”)成立,汉欧班列正式迈出了政府搭台、市场常态化运作的第一步。  

  汉欧班列以德国、法国等工业制造强国和俄罗斯、白俄罗斯等资源大国为目标,始发于武汉,南线“汉新欧”经新疆阿拉山口到欧洲,北线“汉满欧”经内蒙古满洲里到欧洲。据武汉汉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雷介绍,班列开行早期主要为富士康、东风、冠捷等湖北大型制造企业提供定制专列发运服务。  

  2015年,汉欧国际开通了公共班列,解决了开通伊始出现的问题:只有大型制造企业才能享受“一带一路”及中欧班列红利,只有去程没有返程。公共班列如同公共汽车一样,定路线、定班次、定点、定时间、定价格,只要企业愿意,即可拼车送货,一周四班,两去两回,或者一周一班。同样对班列需求很大的中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也能加入其中,降低了发货企业的运输成本,同时助力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2018年,汉欧班列去程发运174列,回程发运249列,实载率高达96.51%,是全国为数不多回程货量高于去程货量的中欧班列。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汉欧班列的开通,加强了武汉与欧洲、乃至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联系,不仅对湖北进出口起到了积极作用,也成为了产业“吸金石”。  

  湖北本地有不少木材加工企业,对木材的需求量较大,但由于原材料的不足,导致以福汉木业为代表的本土企业面临重重困难。为此,汉欧国际将目光转向了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于2015年4月开通了全国首个“俄满汉”回程木材班列,以俄罗斯托木斯克为起点,经满洲里口岸到达武汉,其中部分木材原材料通过长江航道水运分拨至天津、上海、大连、青岛、厦门、广东、安徽等十几个省市地区。  

  俄罗斯回程木材不仅解决了武汉本地木材产业资源缺乏的难题,还吸引了来自广东、福建、内蒙古的木材产业链下游企业入驻武汉,推进了东部产业向中部地区靠拢,进而对华中地区造纸产业发展、产业转移产生推动效应。  

2017年10月28日,汉欧班列开行了全国首个零售企业定制专列——迪卡侬专列。(汉欧国际供图)

  全球运动用品零售巨头迪卡侬目前在中国拥有268家实体门店,中国也是迪卡侬在法国本土之外唯一一个实现全产业链布局的海外市场。在武汉,迪卡侬不仅有6家门店,还有一个纺织厂和约8万平方米的物流园区。 

  2017年10月28日,汉欧班列开行了全国首个零售企业定制专列——迪卡侬专列,载满迪卡侬集团在中国生产采购的自有品牌运动产品的班列直达法国杜尔日。零售企业定制的“中欧专列”,这在中国尚属首例。受益于中欧班列的运输时间短、企业资金流转率高,迪卡侬集团决定将已经转移到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订单转回武汉、荆门等地,并将中国集散中心布局武汉。  

  法国国家铁路公司中欧贸易发展负责人格扎维埃·万德尔皮蓬(Xavier Wanderpepen)表示,“国际货运铁路变成了中国的一种竞争力,也使与中国合作的欧洲企业的竞争力大大增强。在法国,大型零售连锁集团、汽车工业集团等都需要这种物流方案。越来越多的法国小型企业更需要这种快捷的运输方式”。  

  汉欧班列带来的影响也已不仅仅局限在湖北。武汉铁路局货运营销处副处长郑力表示,目前武汉铁路局管内形成了米字形铁路货物快运网络,来自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电子产品、水果、海产品,通过快运班列运到武汉吴家山站,再搭乘汉欧班列列前往欧洲,武汉也发展成为中国物流集结、分拨、中转、到发基地。  

  

冷链运美食

  今年38岁的刘兴亮,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武汉人。除了热干面,最爱的就是法国红酒。平时闲来无事时,总喜欢满城跑着找红酒、品红酒或者在网上海淘。不过,最近两年,情况发生了变化。  

  “大概是在2017年左右。”刘兴亮告诉记者,“有一天,我发现家门口中百超市的货架上突然多了很多法国葡萄酒,不仅品种丰富、口感正宗,而且价格也不贵。” 从此之后,刘兴亮再也无需为买法国红酒而大费周折了。

  原来,随着汉欧班列越开越多,由于运时只有水路的三分之一,运价只有航空的五分之一,大量的法国葡萄酒随着国际货运班列来到武汉,原装进口的法国葡萄酒在武汉市场的售价基本与欧洲持平。  

  不仅如此,内陆最大葡萄酒保税仓——“武汉法国葡萄酒保税仓”也于7月10日在武汉新港空港综合保税区东西湖园区正式开仓,这是湖北省首家依托一带一路、中欧班列打造的葡萄酒保税仓。仓内有法国各名庄红葡萄酒系列、德国红葡萄酒、德国雷司令白葡萄酒等。“一方面保税仓发货模式可提高通关速度、减少资金占用、降低贸易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购买的商品有保证、价格实惠”,王雷说。  

  然而,一瓶红酒搭乘班列从法国运到武汉,并非易事。汉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利军介绍说, “跨国运输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极端天气,比如集装箱内的温度,夏天有时能达到50摄氏度以上,冬天会在零下20摄氏度甚至更低。食品、红酒、药品等保存都有各自恒定的温度,运输这些货物需要冷链技术支撑。”  

  汉欧班列已多次成功运行了葡萄酒、牛奶、果汁、冰激凌、水果等食品类,汽车零配件、电脑等精密仪器类的进出口冷链运输。(北京周报 张巍摄)  

  据悉,海上冷链运输技术已经很成熟,主要通过外接电源整体发电来制冷,但是陆上的集装箱每个都需要独立制冷。为解决恒温运输难题,2016年,汉欧国际研发团队在班列上尝试冷链运输。冷链班列采用的是配备最新技术的汉欧自备冷藏集装箱,具有柴电混合动力,配有800升容量的油箱与柴油机,可满足冷链运输的温控需求,随箱配备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实现24小时全天候箱体位置全球定位,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远程控制冷机的运行状态,实现冷链运输全程“可视化、可控化”。  

  王雷告诉记者,早期开展冷链运输主要是为了解决富士康、冠捷等企业电子产品冬季运输损伤问题,“后来经过市场调研,发现民生产品的物流、贸易需求也很大。” 于是,为了让普通民众能享受到“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红利,便开始涉足冷链物流及贸易。     

  不仅法国葡萄酒,德国啤酒、波兰果啤、哈萨克斯坦食用油等都被源源不断运回,日常消费品逐渐成为汉欧班列上的“常客”,从欧洲运送到国内,走上中国人的餐桌。同样,来自宜昌的晓曦红柑橘、潜江的小龙虾等也由此进入欧洲市场。  

 

文化“传送带”

  铁路所通,商贾所至,物货流通,文化融合。频繁往来东西方的汉欧班列不仅促进了物资流通和经济发展,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新桥梁。  

  走进汉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内部,一幅以汉欧班列为原形的绘画作品立刻印入眼帘。画中一列名为“汉斯”的中欧班列正欢乐地驶来,背后是武汉黄鹤楼、龟山电视塔和江汉关等元素。据汉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德国公司总经理李洁介绍,此画的作者Nadine,是一位来自德国杜伊斯堡的11岁小姑娘。  

  此前,宜昌的柑橘通过汉欧班列运到了俄罗斯,Nadine在听说了汉欧班列的故事后,从未来过武汉的她通过在学校参加的汉欧班列宣讲活动以及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了这样一幅水彩画,希望未来柑橘能运到德国。如今,这幅画被挂在汉欧公司醒目的位置,成为汉欧班列在德国进行文化交流的一个象征。  

  湖北省的编钟乐舞,以前走出国门只有海运一种渠道。但由于编钟大而重,运输成本高,加上长时间在海上容易生锈,导致跨国巡演很难“说走就走”。如今,班列的开通为文化输出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  

  “这趟班列(中欧班列“兵兵号”)的车厢外部,以中国文化、军运会作为主题进行喷绘,成为一幅幅流动的宣传海报,向沿途国家民众传递中国文化及来自武汉的热情邀请。”王雷说。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