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作风建设很重要

《北京周报》评论员 兰辛珍  ·   2019-03-08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全国两会;扶贫攻坚;时事
打印
纠错

  3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的审议。(新华社记者 鞠鹏摄)

  3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的审议时强调,现在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两年时间,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全世界和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代表团的讲话,是全面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对全党全国人民的一次加油鼓劲和鞭策激励。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可以深刻体会到,党中央对当前脱贫攻坚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非常清楚的,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激励大家,要坚定信心不动摇,强化脱贫攻坚作风建设,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为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减贫道路。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中国是世界上过去这几十年里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这个成就,足以载入人类社会发展史册,也足以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建党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国人民一个也不能少,因此全面脱贫是关键。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全面脱贫的标准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201511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就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做出部署。2017年党的十九大之后,中共中央又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这些年来,中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 

  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2018年一年里,中国有1386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截止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1660万人,累计减少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2018年末的1.7% 

  然而越往后,脱贫攻坚工作越困难,因为剩下的贫困人口贫困程度更深,减贫成本更高,脱贫难度更大。也就是说,中国扶贫开发在今后两年里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困难还不仅这些,在前两年的脱贫攻坚战中还暴露出来了一些问题,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脱离实际拔高脱贫的标准,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影响脱贫攻坚有效推进。群众反映有“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 

  全国人大去年也曾在全国范围内做过调研,发现各地普遍反映,当前脱贫攻坚工作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扶贫领域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极少数地方基层干部在贫困户识别和帮扶过程中仍存在优亲厚友以及截留、挪用、侵占、贪污扶贫资金等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群众意见强烈。 

  这些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扶贫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问题。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要及时纠正脱贫攻坚中反映的干部作风问题,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示,在脱贫标准上,既不能脱离实际、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能虚假脱贫、降低标准、影响成色。要把握脱贫攻坚正确方向,确保目标不变、靶心不散,聚力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加大对非贫困县、贫困村内贫困人口的支持,严格执行贫困县退出标准和程序,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并坚决克服,提高脱贫质量,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决不能搞急功近利、虚假政绩的东西。要落实责任不松劲,整治问题不手软。 

  中国扶贫减贫工作的成绩来之不易,今后两年脱贫攻坚任务将更艰巨繁重,希望我们的广大党员和干部能够坚定信心,坚持操守,久久为功,如期全面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