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稳就业,把民生头等大事抓得更好

王石川  ·   2019-03-03  ·   来源:中国网
标签:全国两会;就业;时事
打印
纠错

  对于两会,青年有哪些关切和期待?他们眼中的两会关键词又是什么?据报道,一项调查显示:在教育、就业、创业、生育、养老、医疗、住房、环保和司法等九大议题中,教育(79.8%)是受访者最期待的两会议题,其次是就业(77.1%)。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成为青年乃至民众最关心的两会议题之一,丝毫不让人讶异。梳理过往两会,就业无不受到热议,犹记得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让更加公平、充分的就业始终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亮点”。回望过去一年,就业堪称亮点——统计显示,去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连续第六年超过1300万人。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举世瞩目。

  去年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全年目标的123.7%,指标靓、成绩优,就业稳中向好,值得称道,归功于何处?一是中央有力部署,二是各地坚决贯彻,三是企业纷纷响应。一个细节是,民营经济成为稳就业“主力军”,比如仅去年12月,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就业人数同比分别增长5.7%和6.7%,高于城镇就业人员增速3.4和4.4个百分点。

  今年,我国城镇就业的新增劳动力要保持在1500万人以上,任务可谓繁重,难度不可谓不小,如何顺利实现?其实并无捷径,仍需再接再厉,迎难而上。

  其一,以高度使命感正视就业意义。就业关乎老百姓的饭碗,但意义不止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必须抓紧抓实抓好”“就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一个人没有就业,就无法融入社会,也难以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也正因如此,去年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稳就业位居首位,其后的中央相关会议也多次提到稳就业。

  在这种背景下,党和国家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质量,绝不偶然。故此,应该把稳就业上升到政治担当的高度,上升到社会稳定的高度,上升到民众福祉的高度。

  其二,以强有力决心推进善政落地。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不只是中央的顶层设计,还是正在力行的制度安排。比如,为了稳就业,中央配套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从减税降费到发放补贴……颇具含金量,让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名副其实。

  据报道,当前,各地把“稳就业”列为民生项目之首,纷纷公布新增就业目标及失业率控制数。这值得激赏。从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到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只要继续释放制度性红利,就能为稳就业提供保证。

  其三,以有效措施激励企业担责。数月以来,坊间屡屡传出就业寒潮来袭、互联网企业裁员热的消息。应该承认,确有企业裁员,人来人往,这很正常。更应该看到,已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表态不裁员。不仅不裁员,还将继续开放招聘,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培训计划,同时投入更多的平台资源,帮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企业负责人坦言,“经济不好的时候,平台经济最大的价值就是创造就业。”一定程度上说,这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并不抽象,体现在依法纳税,体现在生产优质产品,也体现在扩大就业岗位。

  实际上,中央也鼓励企业不裁员,一大例证是,国务院去年12月印发的《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可返还其上年度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的50%。相对应的是,去年68.1万户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享受到197.7亿元失业保险返还,惠及职工6445万人。其实,企业不裁员未必是为了返还失业保险,但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中,无论新增就业还是间接带动就业,无论创造新职业还是对人才加大培养培训计划,乃至为创业创新开辟快车道,只要有益于丰富就业机会,就值得提倡和褒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就业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不是哪一个部门或哪一个企业所能独立完成的事。稳就业,归根到底离不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此我们有足够信心和底气。究其因,我国内需潜力大,劳动力需求旺,发展势头好。只要多策并举,挖掘更大制度内涵,调动企业发展动力,就能不断增强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把这个民生头等大事抓得更好,最终让民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作者系中国网时事评论员)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