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各取所需的“普特会”

安刚  ·   2018-07-20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普特会;美俄关系;时事
打印
纠错


  7月1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左)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会晤。新华社发(海基·绍科马摄) 

  7月1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了总长四个小时的会晤。这是两人间首次正式会晤,也是双方继去年G20德国汉堡峰会期间非正式会晤、APEC领导人越南岘港峰会期间“偶遇”后的再度会面。此次会晤是在美俄欧中四方战略关系发生深刻调整之际进行的,因而倍受瞩目。 


一次重要的战略沟通 

  特朗普上台以来,尽管美俄领导人均对改善两国关系抱有期待,但受制于美国国内政治因素、俄干预美国2016年大选事件和叙利亚、乌克兰危机的发展,这一进程非但没有启动,反而陷入螺旋下降循环。美俄在经贸、人权、国际热点、外交等诸多领域针锋相对,轮番实施相互制裁、驱逐外交官的行为,彼此关系跌入冷战结束以来的“冰点”。 

  20177月美国会众参两院分别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对俄罗斯、伊朗、朝鲜实施新制裁的法案。82日,特朗普不得已签署该法案。法案除规定针对三国的制裁内容外,还限制了总统解除对俄制裁的权力。至此,特朗普改善对俄关系的努力被“锁死”。 

  主持赫尔辛基峰会筹备工作的是以“鹰派”人物著称的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他419日在白宫会晤俄罗斯驻美大使安阿纳托利·东诺夫时,曾就改善美俄关系提出强硬条件,即俄必须就干预2016年美总统选举、原俄情报官员在英国“中毒”事件及美在叙利亚局势和乌克兰危机等方面的关切做出回应。 

  赫尔辛基会晤涉及美俄核裁军、朝鲜核、伊朗核问题、叙利亚危机、俄罗斯向德国供应天然气、俄干预美国大选、中国等广泛议题。会晤结束后,特朗普与普京举行了联合记者会。特朗普承认美俄关系从来没有像当前这样糟,但又宣称情况“自大约4小时前发生了变化”,“我真的相信这一点”。普京则将会晤形容为“坦率”“务实”,可以说是“成功”和“富有成果”的,希望两国关系走出冷战和意识形态冲突的过往,合作应对包括维护国际安全、应对地区危机、反恐、打击跨国犯罪、改善经济和环境在内的一系列挑战。两位总统责成各自安全团队与对方保持接触,落实会晤后续工作,并同意建立一个高级别工作组,商讨如何开展“商务合作”。 

  特朗普在会晤中与普京就国际原油价格问题进行了协调。近期国际原油价格不断走高,美国在启用原油储备的边缘徘徊,高油价与美国与中、欧、加等国贸易战所导致的轮胎、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效应相迭加,已令美国普通公众感到不满,增加了共和党在11月中期选举中的压力。普京在联合记者会上回应有关提问称,俄美作为世界上两个最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气大国,不会故意抬高国际原油价格,俄美两国会因这样增加其他经济部门的成本。但他又说,“我们都不希望油价大幅下跌,当油价低于一定的价格,原油生产商很难盈利”,“页岩油产量将受到影响”。 

  赫尔辛基会晤看起来虚多实少,但毕竟在最高层级上进行了一次战略性沟通,正式开启了美俄缓慢修复关系的进程,今后两国关系存在以点带面逐渐融冰的可能性。“今天的会晤只是一个长期进程的起点,但我们已经迈出了通往光明未来的第一步”,特朗普说。 


美俄关系难获根本改善

  特朗普的乐观与美国国内的反对声音形成鲜明反差,喻示未来美俄关系改善进程仍将深受美国国内政治因素制约。特朗普拒绝在赫尔辛基就所谓俄干预美国大选事件发起指责,招致国内两党一致批评,也进一步暴露了他在涉俄问题上与自己的国安团队和美情报、司法部门之间的尖锐分歧。就在赫尔辛基会晤前夕,美国“通俄门”调查负责人、特别检察官罗伯特·穆勒起诉了12名俄情报官员,指控他们涉嫌参与2016年美国大选相关黑客活动。一些美国媒体以“特朗普+普京VS美国”评论赫尔辛基会晤,认为特朗普在普京面前表现出的“软弱”将使本届政府和美俄关系陷入更深麻烦。 

  特朗普执政依靠的是共和党精英当中最保守的派别,这个群体恐俄、厌俄情绪深重,“俄罗斯的朋友”屈指可数。特朗普政府在2017年底以来接连出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防战略报告》《核态势评估报告》明确认为美当前国家安全挑战已从反恐转回大国竞争,并且均把俄继续定位为与中国比肩的“战略竞争对手”和国际秩序“修正主义国家”,显示特朗普在与普京交往时更在意的是具体议题上的得失,缺乏从战略层面推动美俄修好的动机。美俄关系所处的系统性对抗,究其根源是美不愿放弃全球霸权地位,俄主张建立多极秩序,双方无法放下在东欧、中东等地缘战略缓冲带上的拉锯式争夺,导致在叙利亚、乌克兰问题上的矛盾和分歧难有实质性缓解。 

  美俄仍严重缺乏战略互信,未来改善关系空间有限。但当前的美俄关系毕竟不同于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驱动双方政策思维的主要还是根深蒂固的地缘战略竞争意识和战略安全领域的相互防范心理,并不存在意识形态、经贸等方面的尖锐对立,彼此对抗对现今国际秩序而言更多带有区域而非全球、个别而非整体的性质,两国关系将处于“有限对手”的常态。 

 

特朗普对俄态度加剧跨大西洋裂痕

  特朗普内心希望改善美俄关系的企图在6G7峰会和7月北约峰会期间便已流露出来,当时他呼吁G7考虑重新接纳俄罗斯,并取消因兼并克里米亚地区而对莫斯科实施的制裁。这引发美国一些欧洲盟友的担忧,对俄政策差异成为助推跨大西洋分裂的因素。 

  欧洲内部对与俄改善关系存在不同声音。贬低和仇视俄罗斯的心态在欧洲精英层内部长期、广泛存在。以波兰、波罗的海三国为代表的中东欧国家始终把俄罗斯视作威胁,力主加强防范和遏制。 

  为平衡美俄关系僵持带来的影响,普京正积极运筹“西向外交”,企图对美国和欧洲“分而治之”。一是在欧洲方向寻找俄式保守主义的同情者---比如奥地利、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匈牙利。二是利用跨大西洋联盟关系出现罅隙之机,谋求改善与法德关系。欧盟虽追随美对俄实施经济和外交制裁,但美退出气候协议、退出伊朗核协议、对欧洲钢铝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以及不断抬高北约其他国家国防预算占比要价的作法,都导致美欧盟友伙伴关系体系出现重组趋势。普京抓住机会,表明俄对法德而言是比特朗普更可靠的伙伴。德国、奥地利、法国、荷兰等国也在推进“北溪-2”天然气管线建设,并与美周旋。欧盟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欧洲从俄进口额高达1451亿欧元,其中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 

  美国对欧俄加强接触也相当警惕。美方希望欧洲进一步加大对俄制裁,同时威胁对参与“北溪-2”项目的欧洲公司实施惩罚。特朗普更在赫尔辛基会晤前夕的北约峰会上公开指责北约其他国家大量自俄进口天然气。 


美俄中欧四方关系走势更加复杂微妙

  作为牵制、平衡美俄交恶的重要战略举措,普京政府过去数年也以更积极的态势推行“东向政策”,首要发展与中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目前中俄关系处在历史最好时期。6月上旬中国青岛上合峰会前夕,普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了他们之间的第24次会晤,习近平在向普京颁授中国首枚“友谊勋章”时说,“普京总统是我最好的知心朋友”。 

  近来中美矛盾不断升级,特朗普政府已将中国明确为美国的头号“战略竞争对手”,美国对华政策正在发生重大改变,这将驱使中国更加尽全力维护中俄、中欧战略伙伴关系发展势头,并在经贸、能源、军工等领域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际秩序改革完善、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完整性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俄、对欧开拓与协调。716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0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为今后几年中欧经贸合作规划了明确路线图,释放了中欧共同致力于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支持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制的信号,还达成在互联互通平台建设方面作好落实工作的共识。 

  但俄罗斯毕竟综合国力和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程度有限,难以成为中国抵御美方压力的全面可依重对象。欧盟虽与美分歧增多,但不会主动击穿跨大西洋关系的底线,亦将尽量避免在贸易等问题上在美中之间选择站队。 

  而在美国政策制定者看来,尽管中国的挑战是全局性和多领域的,俄的挑战是区域性和非综合性的,但中国的挑战是渐进性的,而俄的挑战更加直接和具冲击性,因此必须同时加以遏制。 

  可以预料,未来中美俄欧四方之间将呈现更为复杂的四角博弈态势,部分领域具有“零和”特征,部分领域又是“正和”关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四方互有需要,彼此存在和平相处、加强合作的主观需要和客观条件,不大可能重现冷战时期那种两方、三方结盟对付另一方或两个集团对抗的尖锐局面。(作者系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北京周报特约撰稿人)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