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构建区域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

梁启东  ·   2018-06-11  ·   来源:中国网
标签: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时事
打印
纠错

  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是上合组织去年扩员后召开的首次峰会,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经过17年的发展,正处于“青春期”的上合组织,其成员国的经济和人口总量分别约占全球的20%和40%。

  今天,世界再一次聚焦中国,聆听上合组织这个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合作组织,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下,会奏响什么样的声音?中国进入新时代,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方面,提出什么样的主张? 

  在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我们找到了上面问题的答案。 

  关于当前的世界形势,习近平主席提出,我们必须登高望远,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更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对此,习近平主席用“四个尽管”对此进行了准确判断。 

  在国际政治领域,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呼声不容忽视,国际关系民主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涌现,但捍卫和平的力量终将战胜破坏和平的势力,安全稳定是人心所向。 

  当今世界,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形成一股思潮,逆全球化、反全球化成为一种声浪,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仍然是大势所趋。所以,世界发展既充满希望,也面临挑战;未来无比光明,但前方的道路不会平坦。 

  上合组织成立17年来,以《上海合作组织宪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遵循,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为推动公正的国际政治秩序和地区和平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上海合作组织逐渐发展成为拥有8个正式成员国、4个观察员国、6个对话伙伴,领土总面积超过亚欧大陆五分之三、人口总额占世界近一半、GDP占全球20%以上的区域组织。上合组织树立了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典范。 

  关于中国对上合组织未来发展的战略,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五观”的主张。一是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二是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三是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四是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五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这“五观”弘扬“上海精神”,着眼破解时代难题,着眼化解风险挑战,是中国对上合组织的战略主张。 

  上合组织成立之初,主要职能集中于安全领域,以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三股势力”著称,安全合作贯穿了上合组织发展的重心,逐步完善了应对威胁地区安全稳定重大突发事件的反应机制。 

  近年来,上合组织的经济和人文功能不断提升。目前,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经济合作势头强劲,贸易量占各自贸易总额的比重也在逐年攀升。成员国建立了多个部长级会晤机制,确定了优先发展的领域和项目,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旅游合作发展纲要》等文件,举办了文化节、艺术展、青年节、电视合作论坛、文化研修班等交流活动,启动了成员国间文化产业合作进程。 

  日渐多元化的经济人文交流为成员国开展互利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也拉近了民心距离,夯实了民意基础。习主席提出的“五观”,必将对上合组织在经济合作、安全合作、人文交流等多元合作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习近平主席讲话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为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系统提出了“五点建议”。 

  这“五点建议”紧扣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上海精神”,目的就是携手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比如,未来3年,中方将利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等平台,为各方培训2000名执法人员,强化执法能力建设;中国政府支持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还将设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为经贸合作提供法律支持。 

  比如中方将在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框架内设立300亿元人民币等值专项贷款。比如未来3年,中方将为各成员国提供3000个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名额,增强民众对上海合作组织大家庭的了解和认同。中方愿利用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为各方提供气象服务。 

  这些建议针对性很强,很具体、很有操作性,反映了中国弘扬“上海精神”的信念,同舟共济、精诚合作的真诚愿望,齐心协力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具体部署。 

  这些具体措施,都会打造上合组织共同发展繁荣的强劲引擎,形成经济文化政治合作的良好环境。(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