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经验惠及世界

王传宝  ·   2018-05-30  ·   来源:中国网
标签:马克思主义;政党大会;时事
打印
纠错

  28日,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框架下的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专题研讨会在广东深圳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研讨会致贺信。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宋涛发表主旨讲话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今次又专门为专题研讨会发来贺信,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矢志不渝践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决心。 

  此次“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专题研讨会”,围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未来”这一主题,由来自50个国家75个共产党的100余位领导人和代表参会研讨,在分享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时代性、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纯洁性和先进性等方面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和时代价值,其目的是为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探索更广阔的理论路径。 

  自去年在北京召开了世界政党大会并发布《北京宣言》之后,在中共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这一隆重时节,在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改革开放之城深圳,再次举行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且有如此多的共产党和左翼政党齐聚中国,这是世界政党大会机制化的表现。同时,这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尚属首次,因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 

  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所指出的,“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一人类社会重大的文明成果,在中国生根开花并创造性发展,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强大生机活力。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界政党界具有强大号召力的原因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了系列理论创新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成果,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惠及世界。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使中国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日益明显,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从中获益提供了契机。近年来,中国不仅加大与非洲、拉美等地区和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更关键的是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积极推动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并通过“走出去”战略,带动了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并很好地承担了社会责任。 

  中国自己的历史经验教训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实现国家的强盛。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就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在不断应对风云变幻的各种挑战中所取得的。这次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专题会议,既是向马克思致敬之举,同时,向世界各国感兴趣的政党讲清楚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这也是对全球最大的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之所以成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在于他兼收并蓄、批判继承,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准确把握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为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过去,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实践中对人类历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今天,中国的丰富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愈发显示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展现着越来越强大的真理力量。 

  纪念马克思不仅仅是致敬,更重要的是从“回到马克思”到“发展马克思”,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新境界;不仅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要“扩大马克思主义世界影响力”,让马克思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洞悉,普惠世界的健康发展;不仅要关注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又要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志向,更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开放和自信的博大胸怀。 

  世界各国,都有着独特的国情,世界各国政党制度不同,但正如北京宣言所指出的,“政党间应增进互信、加强沟通、密切协作,探索在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功,就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并能够结合自身的实际,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而这则有力地佐证和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与强大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具有强大思想性、包容性的理论精华,“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如果不是带有偏见,世界各国完全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华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为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开辟一个全新的境界。 

  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所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宏伟构想,之所以能被写入联合国重要文件,就在于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利益。这一思想积极响应了世界各国对大国责任的预期,赋力大国形象认知;就在于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零和博弈和狭隘主义论调,赋力国际关系理论嬗变;就在于为全球发展廓清了迷雾,奠定了理论基础,赋力全球持续发展进程。这一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更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新发展。 

  当今世界,和平和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但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威胁,依然与日俱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无前例可鉴、无经验可循,但只要世界各国一起走,就能走得更远。 

  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美好世界的过程中,政府、政党、议会、社会组织、公民等都应发挥积极作用。其中,政党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组织和重要力量,发挥着重要的政治引领作用。不同国家的政党应增进互信、加强沟通、密切协作,探索在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政党关系,共同汇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 

  让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实践经验惠及世界,是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和博大胸怀。曾经一度甚嚣尘上的“历史终结论”早已终结,世界各国政党从中国成功的道路选择中汲取智慧和获得启迪,并结合自身的特点,选择最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这个世界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活力四射。(作者系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