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以修宪为契机把全面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任进  ·   2018-03-23  ·   来源:中国网
标签:宪法;依法治国;时事
打印
纠错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是1982年我国宪法公布施行以来,对宪法部分内容作的第五次修改。

  宪法修正案,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它的公布实施,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筑稳固的宪法基础。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宪法修正案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以这次宪法修改为契机,把全面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宪法根基

  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我国现行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 

  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先后对宪法的个别条款和部分内容作了必要的修正。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因此,有必要对宪法的某些条款进行修改,这是在保持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基础上,实现宪法与时俱进的需要。 

  本次宪法修正案共二十一条,内容丰富,亮点纷呈。 

  一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宪法的指导思想,这是这次修宪的最大看点。 

  二是根据十九大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修正案将宪法序言中的相关表述进行调整。 

  三是充实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容,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四是增加有关监察委员会的各项规定,明确监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明确监察委员会的性质、地位、产生、组成、任期、领导体制以及监察委员会依法独立行使监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等内容。 

  五是确立宪法宣誓制度;六是修改宪法中国家主席任职期限的有关规定;七是完善地方性法规制定主体的宪法规范等等。 

  宪法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发挥宪法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了稳固的宪法基础。 

 

宪法的权威和生命在于实施

  宪法乃国家之磐石、九鼎之重器。要以这次宪法修改为契机,把实施宪法摆在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工作,把全面依法治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 

  宪法修正案通过后,要在全党全社会深入开展尊崇、学习、遵守、维护、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和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宪法意识。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有立法权的其他机关要深入推进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和依法立法,使每一项立法都体现宪法精神;各级政府要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要提高司法机关贯彻实施宪法的水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要加强宪法监督,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把所有规范性文件纳入备案审查范围,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加强备案审查制度、能力和机构建设。 

  根据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更名为“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的规定,修正案对宪法第七十条中法律委员会更名为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这对于加强宪法实施的机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01831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对领导干部要既讲法治又讲德治,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律和他律紧密结合起来。2018317日,习近平全票当选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后,作了庄严的宪法宣誓,后其他国家领导人和负责人,也作了宪法宣誓。可以说,这是一场全民的生动法律课。 

  各级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增强宪法观念,依照宪法法律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博导)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