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英文新闻周刊日本語 Deutsch Français English 中 文
首页 >> 时事 >> 正文

曲星委员: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内涵丰富、措施到位

《北京周报》记者 徐蓓  ·   2018-03-11  ·   来源:北京周报网
标签:两会;大国外交;时事
打印
纠错

曲星委员

  中共十九大报告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确立了总目标,3月8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记者会上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等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解读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的和宗旨。

  在外交战线上从事着一线工作的外交官如何看待这场在全国两会期间备受瞩目的记者会?应该如何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内涵?要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中欧关系又将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北京周报》独家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驻比利时大使曲星。 

    

  《北京周报》:如何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思想内涵? 

  曲星: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包括两条主线,一个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一个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这三点都是为解决现在国际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提出的中国方案。造成目前全球各种矛盾和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国与国之间不能真正平等地相互对待。有的国家总是想把自己的理念、制度推广到其他国家去。当他们发现无法推动的时候,就采取各种手段去干涉别国的内政,从而导致矛盾进一步恶化,冲突进一步加剧,产生出一个又一个国际问题。因此,中国才倡导要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另一条主线便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生活在同一个星球,随着科学技术、交通运输的发展,这个星球越来越小,就像一个村子。在一个村子里,如果一部分人非常富而另一部分人非常穷,那么穷的人一定会去富人家里去找吃的。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样大规模的人员、财富等的流动一定会激化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矛盾冲突,比如欧洲现在面临的难民问题等等。因此,如果没有全球化的视野,没有共赢的思路是行不通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要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 

  围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这两条主线,中国还提出并实施了配套的相应具体措施,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现在已经获得了10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的认同,并签署了大量的合作协议,很多相关项目都已经在沿线国家落地,其中相当一部分已经产生了效益,为相关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拉动了经济增长、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北京周报》:您如何看待王毅外长在记者会上的表述? 

  曲星: 在记者会上,王毅外长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详细地回应了各国记者的提问。归纳来讲,就是四个方面:一是介绍了中国与欧、美等国家之间大国关系,二是介绍了中国与印度、日本等周边国家的关系并回应了南海、缅甸、朝核等周边热点问题;第三,介绍了中国和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第四,就是多边外交,包括今年中国的四个主场外交活动。 

  针对一些记者的尖锐问题,他阐述了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比如有记者以缅甸为例,提问是不是中国不干涉他国内政的政策有所变化?把中国现在对周边的“介入”套成了“干涉内政”,实际上是设置了一个陷阱,想把中国对周边局势的关注,包括通过劝和、促谈等方式为解决地区问题所做的努力,等同于西方国家派军队到别的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来操纵全局,影响他国的政治发展的行为。王毅外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们一贯坚持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我们希望推动通过和平谈判、和平协商的途径解决地区争议或纠纷。这与干涉内政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还有一个美国记者提到中国以国有资产、国有经济的模式来影响世界,美国想要通过强硬的手段对此加以制约,中国会不会采取同样强硬的反制手段?这其实也是一个预设陷阱的问题。 

  首先,这个问题被套成中国国有经济模式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怎样的负面影响。其实,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其涉及国计民生命脉的核心产业都是由国家来控制的,这是一个国家正常运转和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单单说中国用国有资产和经济影响了世界是不客观的。而且中国现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国有经济之外,还有形式丰富的各种经济并存,这些经济形态的存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而且还在不断地发展。 

  其次,以中国会不会对美国采取同样强硬的措施,把中美经济关系导向了对抗。王毅外长非常明确地回答,中美经济之间是可以有竞争,因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但是并不意味着中美一定要做对手。王毅外长的回答既绕开了陷阱,回应记者的提问,同时也鲜明地表达了中国的立场和对中美关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我觉得这些回答都处理的非常好。 

    

  《北京周报》:在记者会上,王毅外长表示,希望中欧双方在对待分歧时,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开放包容、多一些相互理解。您是中国驻比利时大使,之前还做过驻法国的公使,您如何看待这三个“多一些”? 

  曲星:首先,欧洲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历史上在国际社会所处的地位,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民族和宗教构成也比较复杂,国内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果在治理上套用欧洲模式会产生很多难以预计的问题。所以,王毅外长说要“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开放包容、多一些相互理解”。遇到分歧时,欧洲国家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磋商,但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中国。  

  其次,从经济层面上来看,中欧之间具有非常大的合作空间。中国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积累了相对雄厚的资金,拥有广袤而潜力巨大的市场。欧洲的市场容量是有限的,但是拥有较强的研发能力,所以除了货物贸易以外,中欧在技术贸易等方面的提升空间还是很大的。 

  中国和比利时就是很好的例子。比利时拥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历史曾有火碱、内燃机、炼铁等很多技术发明和创新,中国晚清时期,从卢沟桥到汉口的京汉铁路,就是用比利时的技术建造的,但是比利时人口数量有限,市场容量很小,如果和中国合作,就可以把它的科学技术、专利产品孵化成商品,在全世界的市场上推广,这是互利共赢的。 

  这三个“多一些”有利于在中欧关系上把合作潜力变成现实,避免因对某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影响到双方的合作务实,说到底,合作能增加双方人民的收入、改善人民的生活,无论哪国政府治理的最终目的都应该是这个。 

  冷战结束后,世界一直在朝多极化发展。虽然美国是现在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不同的力量在世界上出现,对美国的行为其实都是一种制约,一定程度的制约对国际关系的平衡与稳定是有好处的。所以,中国高度的重视与欧盟的关系,中欧之间连续登上了建设性伙伴关系、全面伙伴关系、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三个台阶。 

    

  《北京周报》:有人说,中法关系引领中欧关系,也有人说中欧关系是由中国和德国引领的。对于这两种说法,您怎么看? 

  曲星:这个“引领”有两个层次。一是在欧盟内部,在推动和中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时候,欧盟内部往往有不同的声音,法国、德国这些欧洲的主要大国在欧盟内部拥有很强的发言权。中欧关系的发展必然是互利共赢的,不会是单方面的。谁能够在欧盟内部推动中欧关系朝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谁自然就会“引领”。 

  第二个是双边的层面。在有些问题上,要在欧盟层面达成统一共识还存在一定的阻力和困难。这些欧盟层面无法推动的合作,如果谁能在双边关系中可以推动,谁就能引领中欧合作。如果只说不做,那就是空话。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 订阅服务
合作伙伴: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