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兵 · 2017-06-12 · 来源:中国网 |
标签:英国大选;脱欧;时事 | 打印
| 纠错 |
6月9日,英国大选尘埃落定。特雷莎·领导的保守党未能如愿获得议会下院多数席位,不得不选择在北爱民主统一党的支持下组建政府。议席不足将导致梅在政策制定与执行时受到反对党的掣肘,脱欧谈判将更为艰难,脱欧进程将更趋复杂。
梅豪赌失算
对于保守党领袖梅来说,4月中旬宣布提前举行大选就是为了扩大该党在议会下院的多数优势,使自己在脱欧谈判中可以放开手脚一搏。当时保守党的民调支持率领先工党20多个百分点,可谓气势如虹。保守党在随后的竞选中也主打“脱欧”牌,要求民众在支持“硬脱欧”的保守党和支持“软脱欧”的工党之间进行选择,因此举行大选的6月8日被视为“决定英国如何脱欧的一天”。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保守党竞选纲领中的“老年人将为居家养老多付费”等主张触动了“银发族”的利益(中老年人是保守党的主要支持群体),这些人的不满经媒体发酵,使保守党的支持率急转直下。5月22日以来,英国曼彻斯特和伦敦遭受恐怖袭击,选民的投票倾向发生变化。尽管梅试图将选民关注焦点从反恐等安全议题拉回到“脱欧”,但效果并不明显。6月9日的计票结果显示,保守党只得到318席,尽管仍是下院第一大党,却没有超过总议席的半数;不仅没有扩大优势,还比上届议会少了13席。欧洲议会的英国脱欧谈判代表伏思达(Guy Verhofstadt )称梅踢了个“乌龙球”。
保守党面临执政困境
保守党在得到北爱民主统一党(DUP)的支持下开始筹建新政府。保守党的318席加上DUP的10席,勉强过了议会半数。这样的政府实际是一个弱势政府,在未来与欧盟谈判时,更易受到工党(拥有262席)和苏格兰民族党(35席)等反对“硬脱欧”政党的制约。再考虑到保守党内可能有议员“无组织无纪律”而不支持本党的主张,保守党政府的某些议案极有可能在议会下院受阻。
此外,DUP支持英国脱欧,但同时主张在脱欧后依然保持北爱与爱尔兰之间的开放边界,这与保守党在人员自由流动方面的强硬态度相左。同时,DUP作为执政伙伴会对英国政府在南北爱尔兰的边界问题上的决策产生实质性影响。保守党若处理不好,会加剧DUP与反对脱欧、主张爱尔兰南北统一的新芬党之间的紧张关系。要知道,由于DUP与新芬党的持续对峙,北爱在今年3月地方选举后一直处于“无政府”状态。
欧盟不乐见梅成“跛脚鸭”
自3月底英国依据《里斯本条约》第50条启动脱欧程序以来,欧盟知道英国去意已决,对英国回心转意并不抱太大希望。尽管欧盟对梅的强硬立场很恼火,但实际上仍寄望保守党能在大选中获得更多议席,因为这就意味着梅在未来谈判中有更多操作自由和让步空间,可避免被党内强硬退欧派掣肘。尽管英国国内在如何“脱欧”问题上有“路线之争”,但布鲁塞尔更关心的是能否出现一个稳定的政府,一个可靠的领导人和一系列连续的政策。只有这样,英国才能“把谈判进行到底”,才不会在达成协议后又出尔反尔。否则就会危及市场信心,引发投资恐慌,进而对英、欧经济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从谈判的技术层面看,英国出现一个弱政府,对欧盟相对有利。“弱”就意味着英国缺少底气和谈判筹码。从战略上看,英国政局动荡,并不符合欧盟利益。现在的英国政局让欧盟较为难受。因为英国不可能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梅似乎也不再是一个强势的领导人。欧盟委员会预算专员厄廷格(Oettingger)就表示,一个在国内处于弱势地位的谈判伙伴可能导致谈判向对双方不利的方向发展。
梅政府有望调整谈判策略
大选投票的前一天,英国脱欧事务大臣戴维斯向媒体表示,保守党已经把离开欧洲单一市场和关税联盟的主张呈现给选民了,“看明天的投票就知道他们是否接受(这个方案)”。大选之后,保守党失去议会多数席位,与工党的差距拉小,这显示梅的“硬脱欧”主张在国内尚存争议,或者说,大选不但没有巩固“脱欧”共识,反而暴露了英国社会的深度分裂。保守党在传统票仓英格兰地区(该地区去年公投中多数人支持“脱欧”)丢掉21席就能说明问题。
由于执政权力受到制约,继续执政的保守党势必会对脱欧谈判的策略、方案、人事布局等进行调整。一方面,要考虑分裂的社会和分歧的民意,将“脱欧”方案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最小化;另一方面,根据新的政治现实,对“硬脱欧”方案进行温和化处理,以减少在议会中的阻力。6月19日,英国女王在议会开幕致辞时将宣布新政府的施政重点,而工党是否会对此阻击,值得关注。
此前,欧盟已经决定在6月19日与英国开始面对面的谈判。大选结果公布后,英国中小企业协会(FSB)要求英国政府推迟脱欧谈判。梅6月9日宣布,将按照既定时间表进行与欧盟进行谈判。梅要掌舵“大不列颠号” 脱离欧盟走向新世界,但气候条件已发生很大改变,沿途的激流险滩进一步增多,她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研究员)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