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12-24 · 来源:中国网 |
标签:中泰铁路;高铁;时事 | 打印
| 纠错 |
12月19日,中泰铁路合作项目奠基仪式在泰国大城府邦芭茵县清惹克侬站举行,中国国务院国务委员王勇和泰国副总理巴金代表两国政府共同出席,这标志着一波三折的中泰铁路合作项目正式启动。中泰铁路作为泛亚铁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泰两国经贸合作、实现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甚至构建欧亚大陆经济走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它一经提出就备受关注。
泰国对中泰铁路“共建”前景充满信心
泰国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严重制约了泰国经济发展,因此泰国政府主张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泰国第十一个五年(2012-2016)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泰国将对全国铁路系统进行改造和发展,政府将高速铁路系统发展也列入计划之中。随着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高铁外交”的推进,中泰铁路合作项目取得了新的进展。中国政府高层认为中泰开展铁路合作符合两国发展需要和共同利益,对促进地区互联互通具有重要意义。而泰国政府对中泰铁路的前景也充满“信心”,相关政府官员对此作出积极反应
。据泰国世界日报新闻网报道,泰国总理巴育表示中泰铁路合作项目是两国务实合作又一成功典范,将为未来两国开展更加密切的合作奠定重要基础,有助于提升民众福祉和国家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繁荣。
泰国交通部部长阿空希望中泰铁路能快速建成,以实现泰国与中国南部地区铁路网络互联互通,推进东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助力各国经济发展和民间交流。泰国国家铁路局局长兀提擦认为中泰铁路合作项目有利于提升泰国在东南亚陆路运输枢纽中心地位,带动泰国经济全面发展,造福区域及铁路沿线的泰国人民,增加当地人的就业机会,带动旅游业发展,减少物流运输成本。
与此同时,泰国学界与新闻界对“共建”中泰铁路信心十足。泰国曼谷大学亚太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温尼柴·齐木奇(Winichai Chaemchaeng)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表示,中泰铁路(曼谷-昆明)完成速度将快于(泰国与日本合作的)曼谷至清迈的高铁线。泰国希望通过高铁线路的运送能力,把物流成本降低到12%。他认为在高铁项目的争夺中中国比日本更有优势。
泰国国家广播电台资深记者颂颇·占法在接受国际在线采访时,认为中国高铁兼顾了日本新干线的安全技术和德国高铁的准点运行模式和站台设计理念等诸多优势。中国高铁运营的成功经验可以帮助泰国的物流运输更加高效、便捷。
中泰铁路具体建设在泰国仍存在“共商”空间
总体而言,由于得到泰国政府的支持,泰国社会对中泰铁路合作项目的舆论倾向“利好”,泰国民意对项目“信心”较高。但是,泰国政府对中泰铁路的信心和支持受到其他附件条件的影响。
据泰国《民意报》(Matichon)报道,在中泰铁路正式启动之前的半个月,12月3日,泰国政府因为中国改变购买橡胶计划,曾推迟中泰铁路合作项目。经过中泰两国政府的协商努力,泰国《城市报》12月17日才报道泰国政府对外媒谣传取消中泰铁路合作项目进行“辟谣”,其声称中泰铁路合作项目将继续进行。据泰国世界日报新闻网报道,泰国部分政府官员仍认为中泰铁路造价较高,因为中方对中泰铁路造价5000亿泰铢的预算高于泰方原预算计划。由于双方用工成本核算标准不同,导致双方预算出现误差。
在中泰铁路的贷款问题上,中方坚持2.5%的贷款利息,而泰方则希望2%的贷款利息,因此两国政府在中泰铁路建设方面仍存在“共商”空间。与此同时,在泰国学界和民间对中泰铁路合作项目也存在疑虑。
据泰国《民意报》(Matichon)报道,泰国朱拉隆功大学Sompong Sirisoponsilp副教授和Pramual Suteecharuwat 助理教授认为尽管中泰铁路的建成将进一步推进中泰经贸合作,促进泰国经济增长。但也有可能进一步加剧泰国贸易逆差地位,使泰国本土企业以及农产品市场将受到一定冲击。
综上所述,尽管中泰铁路合作项目已经“一锤定音”,但是考察其“一波三折”的历程,其中折射出泰国对此项目的“信心”和“疑虑”。
因此,中国在祝贺“高铁外交”再落一棋的同时,应充分预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和挑战。在一定的意义上讲,中泰铁路合作项目的正式启动才是其“好事多磨”的开始,最终它能否全面建成以及它能否真正发挥“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共享”理念,使得泰国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则需要两国政府和民间“共商”和“共建”的智慧。
对于泰国社会存在的关于中泰铁路合作项目的不同声音,中国应该在“共建”原则基础上与泰国各界集思广益,在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应坚持有恒心的“共商”。
总体而言,中泰铁路的“共建”需要兼顾中泰双方的利益和诉求,“共商”则需要体现中泰双方的诚意和创意,最终实现中泰铁路利益“共享”。
|
|
产品专区 |
|
合作伙伴: |
版权所有 2000-2018 北京周报中文网 京ICP备08005356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60号
本网站所刊登的来源为北京周报及北京周报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北京周报社版权所有。